推敲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24 12:33:2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推敲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推敲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敲教学反思

推敲教学反思1

  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入手:

  一 、抓住关键句、关键词品读感悟,进入故事的情景中,学习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了贾岛为了诗中的一个字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我让学生根据“想起”“觉得”“不够妥贴”“或许”“更恰当”等词语来体会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通过比较句子,看图想词语来感受贾岛斟酌文字时如痴如醉的样子。

  二、 让学生通过表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比如“吟哦”这个词语,在表演中,有的学生快速地念了一遍诗,“小观众”就提出了意见,他口中念念有词做得不对。课文中说贾岛在吟哦,吟哦的意思是有节奏的朗读诗文。而且贾岛在认真的思考,应该念的慢一些。理解了重点词语,我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钻研精神。通过“他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推门、敲门的动作……不知不觉……”体会贾岛为了斟酌一个字眼是多么的认真啊!

  三 、让学生会推敲,我把课后第四题的练习适时地穿插到课堂中,从推敲文中的词语入手,教给学生推敲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以致用。

推敲教学反思2

  《推敲》这篇课文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中的一个字,不知不觉闯进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课文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造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学习贾岛“推敲”的精神。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环节入手:一是抓住关键句、关键词品读感悟,进入故事的情境中,学习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了贾岛为了诗中的一个字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我让学生根据“想起、觉得、不够妥帖、或许、更恰当些”等词语来体会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通过比较句子、看图想词语来感受贾岛斟酌文字时如痴如醉的样子。二是让学生学会推敲,我把课后第4题的练习适时地穿插到课堂中,从推敲文中的词语入手,教给学生推敲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以致用。学完课文,我还尝试让学生推敲王安石的“绿”字之妙。让学生比较“绿”与“到”、“过”、“入”等词,从而感觉到“绿”字写出了春风吹后江南水乡那生机勃勃的景象。

推敲教学反思3

  【案例】

  《推敲》课后作业:

  下列句子中的带点的词语能换括号里的吗?为什么?

  1、一天,贾岛到郊外去拜访(访问)一位叫李凝的朋友。

  2、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即时)写成的那首小诗。

  3、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安静),读起来也更响亮些。

  师:“拜访”能否换成“访问”?我们也来推敲一番。

  生:我觉得不行,因为“访问”好像带着问题带着事情去的,而拜访则是礼节性地看望。

  师:哦,你是这样理解的。这么说,如果没有事情就不能“访问”了吗?(学生为难的样子)看来这个答案不够准确。看看还有什么不同的理解?

  生:我觉得“拜访”是带着对对方的`敬意,很尊敬地看望。而访问好像是一般的看望。贾岛对李凝应该是怀着敬意的,所以我认为用“拜访”更好。

  师:嗯,你感觉很“准”。是的,“拜访”和“访问”其实是一组近义词,但是,他们还是有区别的。也就是他们之间不能画等号。如果我们一定要在他们之间画一个等号的话,你认为应该怎么处理?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拜访=访问 )

  生:我认为应该在访问的后面加上“带着敬意”。

  师:好!(老师板书“+带着敬意”, 拜访=访问+带着敬意)

  师:呵呵,今天我们用数学的方式表示了这一对词语,是不是很有意思?

  生:(会意地笑)。(呵呵,我最陶醉于学生这样的笑。)

  师:下面还有两对这样的词语,你有没有本领也能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试一试。

  学生思考。片刻,交流。

  生1:即时+兴致=即兴。(第二句)

  生2:即时+诗兴=即兴。

  生3:宁静>安静。(第三句)

  师:解释一下。

  生:宁静比安静更静。

  师:好,有道理。

  生4:宁静=安静+美。

  师:不错,很有意思,安静加上美能否等于宁静呢?

  生:是“约等于”。

  师:好,改成“约等于”。“宁静︾安静+美”呵呵,看来,这个“宁静”还有美的意思在里面啊!(因为我的网名是“宁静”,多数孩子都知道,所以又有很多会意的眼神投向我,暧昧的眼神投向发言的学生,呵呵,得意。)

  (下课了,黑板上就剩下了这么多“公式”,还有点舍不得擦掉。)

  【感触】

  这个点子也是突如其来。用一种比较新鲜的形式包装传统的训练内容,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推敲教学反思4

  《推敲》一课,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和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来表现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是“推敲”,再现了贾岛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的形象,显示了贾岛极为严肃的创作态度,是诗人赢得了“苦吟诗人”的雅号;是“推敲”。让贾岛结识了韩愈,让“推敲的故事”成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也是“推敲”,启示人们在写诗和作文时,要反复比较,多加斟酌,使所用词语更加准确、传神。因为如此,所以我在教学时,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多渠道引导学生感悟“推敲”的好处。

  首先在开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利用已经给出的一组关键词语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坡度,让学生有个大体的方向,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地复述课文的内容,达到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其次,在学习课文时,我充分地运用了文中的插图。请学生观察书上“贾岛敲门”的插图,让他们仔细观察,看看画面上有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传达了怎样的信息,通过个别读,品读,齐读等方式把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画面的句子反复吟诵,来体会月夜的宁静,为下面使用“敲”字奠定了环境基础。

  接着,在整个教学中,我紧扣课文的题眼“推敲”,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词句来突显贾岛对文字严肃认真的态度。设计了让学生自读字悟写出体会,根据 “想起、觉得、不够妥帖、或许、更恰当些”等词语来体会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通过比较句子、看图想词语来感受贾岛斟酌文字时如痴如醉的样子,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突显学生的个性。在第七自然段教学中,使用小组团队合作学习方式,给出思考题,让学生小组思考,集体汇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从不同的途径感悟“推敲”,贾岛这一人物形象就逐渐地丰满、鲜活起来,人物的品格就容易充分地显露出来,学生也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欣赏、认同、向往、追求“推敲”了。

  最后,通过讲故事进一步体会贾岛对文字的敬重,我送给了学生一句话“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告诉学生写作文的方法,深刻体会“推敲”对于写作的好处。

  课堂是一门残缺的艺术,在上完课,我也觉得有些遗憾的地方,课堂上一直引导学生如何体会“推敲”却没有通过练习来检验同学们是否学会推敲。应该把课后第4题的练习适时地穿插到课堂中,从推敲文中的词语入手,教给学生推敲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以致用。还尝试让学生推敲王安石的“绿”字之妙。让学生比较“绿”与“到”、“过”、“入”等词,从而感觉到“绿”字写出了春风吹后江南水乡那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样学生的知识性到能动性就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推敲教学反思5

  核心提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多措并举,培养自学能力。借助预习单,让学生独立识字、学生听录音感知课文内容,较好地预习了课文内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进一步培养。2.循序渐进,提升概括能力。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多措并举,培养自学能力。借助预习单,让学生独立识字、学生听录音感知课文内容,较好地预习了课文内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进一步培养。

  2.循序渐进,提升概括能力。为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更完整地概括课文内容,我通过让学生填空,再用精炼的语言提炼出小标题,为学生完成理清文章脉络,以及讲帮事扫除了障碍,提升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3.有机结合,情感能力并重。在精读环节,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抓住关键词句,写批注的形式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弄明白正面与侧面描写均体现了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进而为后面读写结合的训练做好铺垫。

  不足之处:在精读感悟环节,如能放手让学生以演促悟,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由于学生语言积累与表达的能力不够强,在复述这一环节,有些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较多,而自己的语言运用较少,形成了半背诵半复述的状态。

  教学建议:

  1.在引导学生尝试用精炼的'词语概括段意时,不必强求学生的用词是否与教师的预设一致,只要学生运用的词语精炼且可以概括大意即可。

  2.由于文本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建议在教学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搜集有关当时历史背景的资料,课堂上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动物内心,感受中国古代这种敬畏词语、沉入词语的品评风气——从表达的妥贴与精准出发的“推敲”文化,并继续传承。

推敲教学反思6

  《推敲》主要讲了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字,不知不觉地冲撞进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

  教学中,我抓住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如教学第2自然段时,我紧紧抓住“拜访”一词。让学生通过朗读并抓住“找了好久”、“才摸到”、“沉睡”等词,感悟贾岛对李凝的尊重之情。再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我让学生抓住“想起、觉得、不够妥帖、或许、更恰当些”等词来体会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韩愈认为用“敲”好有两个理由,一,表明你是个有礼貌的人,二,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我尝试将《补充》上的练习穿插在教学中,让学生比较“绿”与“到”、“过”、“入”等词,从而感觉到“绿”字的妙处。我还引导学生交流了他们曾经写作推敲的经过,从而使他们逐步明白了推敲的重要性,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和道理。

推敲教学反思7

  《推敲》一课讲述了贾岛为了斟酌用“推”还是“敲”好,不知不觉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并与韩愈一同思考,最终确定了“敲”字。后来,后人就把斟酌文字称为“推敲”。这篇课文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针对本篇课文以及我班学生特点,第二课时我设计了以下评价任务:

  1.运用朗读、分角色读、默读等读书方法,学生充分地读文章,并透过文本理解“推敲”的深层含义。

  2.多媒体出示文章重点段落,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感受其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因为在学习《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已经介绍了贾岛的相关情况,如贾岛“苦吟诗人”这一称号的由来,所以在第一课时学习时,学生对《推敲》的故事兴致盎然,不仅能够概括课文大意,而且对人物形象产生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基于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描述贾岛推敲诗句的句子,通过人物动作、语言以及行人的反应,感悟人物形象。学生大多数能够从“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推门、敲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这个句子,从“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中体会到贾岛斟酌字词的入迷,感受贾岛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斟酌“宁静”、“安静”之间的差别,在实践中感受斟酌、推敲字词的感受,学习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

推敲教学反思8

  这一则故事叙写了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字,不知不觉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又在韩愈的帮助下确定了这个字的经过,表现了贾岛反复吟咏、认真琢磨的可贵精神,也为文坛留下一段佳话,使学生从中获得深刻启迪。

  学习本文,让学生很好地感悟了“推敲”的好处,并教育学生要养成“推敲”的好习惯。贾岛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儿的情景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头脑中,他那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真是值得大家学习啊!“推敲”的好习惯从现在开始应逐步养成。

  教完了本课,我觉得我收益不少,学生也是。在课上,我给他们讲到王安石改泊船瓜州的.故事:“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学生听了后感想较多,都觉得自己平时的作文在修改方面比较马虎。我真的希望学生在学了本课后,获得更多。

推敲教学反思9

  一、推荐背诵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二、超前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吟哦 并辔而归 尹

  2、填空: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 (朝代)人。

  三、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熟知“推敲”典故的来历。

  2、懂得写作中讲究炼字的道理。

  3、学习鉴赏诗歌。

  四、自主先学

  读读

  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讲讲

  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并讲给同桌听,有不会的问题记录下来。

  五、合作探究

  说说 中学语文在线(ywzx8.com)

  小组间互相交流,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道理?

  六、展示自我

  演演 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

  七、拓展延伸

  用用

  运用炼字的方法,说说下面的.诗句能不能用括号里的诗句代替,为什么?

  1、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到江南岸)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忽入夜,润物竟无声)

  八、布置作业

  在课下搜集几个炼字事例。

推敲教学反思10

  听了俞校长的《推敲》一课,让我受益匪浅。看得出俞校长为了上好这节课,是仔细推敲了一番,课的设计非常巧妙,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学习。

  下面就我个人的理解,谈以下两点。

  一、“闯”字的推敲。

  课文有一段讲贾岛在思考自己的即兴诗中的“僧推月下门”,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更恰当,不知不觉“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俞校长在此设下一个让学生来推敲的字——“闯”,问学生,“闯”是否可以改成“走”字。学生们马上展开讨论,都说用“闯”字好。一个学生说,贾岛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进入了仪仗队,这对于仪仗队的人来说,贾岛的这种行为是很不礼貌的.,“闯”字就比“走”字更恰当,反映出了贾岛的不礼貌行为。还有的学生说,贾岛在思考哪个字更恰当时入了神,忘了周围的一切,以至于进入了仪仗队,用“闯”字更能表现出贾岛的这种敬学精神。学生们的回答多好,我们不得不佩服俞校长的设计好巧妙,学生们已能活学活用了。

  二、板书顺序的推敲。

  课文结束时的板书顺序是“以诗赠友”“反复斟酌”“确定用‘敲’”“闯进仪仗队”。俞校长说这个顺序对吗?如果你认为不对,该怎样改?要求学生对这一个顺序仔细推敲推敲,有个学生是这么该的:将“反复斟酌”与“确定用‘敲’”对调,有很多学生有不同意见。有个学生说是“确定用‘敲’”与“闯进仪仗队”对调,很多学生都赞同,因为课文及老师讲课的顺序是这样的。在我看来,前一个学生说的顺序不无不可,我们大可以这么看:先有贾岛的“以诗赠友”的即兴诗,然后就有了贾岛斟酌“推”“敲”两字入神而“闯进仪仗队”,接着与韩愈商搓而“确定用‘敲’”,最后是“反复斟酌”,表示我们后人在思考时,反复斟酌厉害关系,拿不定主意,可以用“推敲”来表示。学生若是这样想的话,就是一种创新思维,我们老师就要加以表扬,以此来激励学生进行创新,保护学生柔弱的求异思维。我想这也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是我们老师应该要努力创设的。

推敲教学反思11

  课文是关于“推敲”一词来历的典故。故事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字,不知不觉地冲撞进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问促读,自主诵读。

  在简单的复习导入课题之后,我便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2-7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以下填空题:

  (1)贾岛去( ),不巧( ),贾岛( )写下了( )这首诗。

  (2)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 )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

  (3结果他冲撞了( ),和( )商量了起来。

  (4)韩愈认为还是用( )好,理由是:一、( ); 二、( )。

  这样让学生自主诵读故事,在整体感知故事的基础上,仔细研读故事内容。

  二、抓住关键语句,品读感悟

  学习第2自然段时,我紧紧抓住“拜访”一词。让学生通过朗读下面的两句话,抓住“找了好久”、“才摸到”、“沉睡”等词,感悟贾岛对李凝的尊重之情以及诚意,同时感悟出两人的友谊非同一般。再请学生联系《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学生能感受到它们是相通的。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了贾岛为了诗中的一个字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我让学生根据“想起、觉得、不够妥帖、或许、更恰当些”等词语来体会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通过比较句子、看图想词语来感受贾岛斟酌文字时如痴如醉的样子。

  三、创设情境,以演促悟,注重口语训练。

  学习贾岛专心推敲诗句一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圈出表现贾岛认真推敲的句子,认真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接着指名一大胆的男生进行即兴表演,让其他学生担任长安街百姓的角色。

  同时组织学生评议表演,指出优缺点,力求让表演入情入境。表演中,学生大笑,心情充分放松。时机成熟,我做起了采访者:“各位父老乡亲,你们在笑什么呀?”学生马上心领神会,说出了笑的原因。当学完下一个自然段时,再问:“各位,现在,你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还觉得贾岛可笑么?为什么?”课堂上,通过营造宽松的交际氛围,就能使学生进入逼真的教学情境,他们的心灵就能得到解放,表达也就灵动起来。

  四、深入浅出,渗透知识点

  文章有一个知识点是关于“反衬”手法的运用。韩愈认为用“敲”好的第二个理由是“用‘敲’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我问学生为什么用“敲”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生心中有数,但说不出来。我便问学生:“文中还有这样的用法吗?”学生立即饶有兴趣地思索起来,然后集体讨论出:

  1.“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而“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2.韩愈出场,“行人、车辆纷纷避让”而“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斟酌得很投入,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3.韩愈见贾岛冲撞自己的仪仗队质问他,后来知道原因后,也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我见学生已经理解“反衬”的用法,时机也成熟,便相机点拨:“古人很讲究字韵,“推”(tuī)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ɑo”,当然后者读起来要响亮些。月夜的“宁静”是无声的,而“敲”字读得响亮,用有声衬托无声,这叫反衬,更显环境的安静。

  五、拓展延伸,学会推敲

  我把课后第4题的练习适时地穿插到课堂中,从推敲文中的词语入手,教给学生推敲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以致用。学完课文,我还尝试让学生推敲王安石的“绿”字之妙。让学生比较“绿”与“到”、“过”、“入”等词,从而感觉到“绿”字写出了春风吹后江南水乡那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节课中,学生在边学边演中兴趣浓厚,演的开心,学的灵活,相信这样的教学情景也会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推敲教学反思12

  《推敲》这个故事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中的一个字眼,不知不觉闯入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课文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表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比如“吟哦”这个词语,在表演中有的学生快速地念了一遍诗,“小观众”就提出了意见,“他口中念念有词做得不对。课文中说贾岛在‘吟哦’,‘吟哦’的意思是有节奏的朗读诗文。而且贾岛在认真的思考,应该念的慢一些,也可以反复念推和敲。”我认为在具体的语境里理解词义才是真正的理解。理解了重点词语,我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钻研精神。通过“他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推门、敲门的动作……不知不觉……”体会贾岛为了斟酌一个字眼是多么的认真啊!

  学生在边学边演中兴趣浓厚,演得开心,学得灵活,记得牢固,相信这样的教学情景也会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推敲”,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贾岛当时碰上的不是韩愈,而是你,你会帮他出什么主意呢?推?还是敲?还是其他的`词?小组之间可以讨论,但一定要有根有据。”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改为“拍”字,因为贾岛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沿着山路找了好久,好不容易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他肯定又累又饿,迫不及待的想见到他的朋友,也想快点进去弄点吃的,再好好休息一下,所以是“拍门” ;有的说改“推”字,因为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两人关系密切,用不着这么多礼节;还有的说“扣门” ……对于他们的答案我给予了肯定,孩子们俨然一个个小贾岛,一个个小韩愈,推敲的不亦乐乎。

  再就是让学生练习说这个故事,不仅让学生再次回顾课文内容,以便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培养语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这节课中,学生在边学边演中兴趣浓厚,演的开心,学的灵活,相信这样的教学情景也会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推敲教学反思13

  五年级语文上册《推敲》讲的是唐代诗人贾岛作诗琢字炼句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推敲”从此也就成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我教学时,当学生熟读感悟后,我设计了这么一道训练题:在下面句子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字。

  春风吹()了树梢,吹()了小草,吹()了河水,吹()了杏树的花苞。

  设计此项练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像文中的贾岛一样潜心推敲。几分钟后,高洁同学站起来说填“绿”,理由是:春天来了,树梢发出了绿芽,小草叶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刚说完,黄昊也说填“绿”,理由是:冬天小草是枯黄的,春风一吹,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而绿色正是植物的生命色。还有几名学生也赞同这样填,但说法又与前面的两位学生不同。仅仅一个“绿”字,学生就有几种不同的见解。可见,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了。这时,杨洋同学认为此处填“醒”较好,因为春天来了,熟睡了整个冬天的小草苏醒了,有了勃勃生机。王重阳同学站起来高声说:“我觉得填‘俏’更好,原句中已出现了‘吹绿’‘吹皱’‘吹鼓’等词语,‘吹俏’,既避免了重复,又把小草当作人来写,一个‘俏’字把小草写活了。”显然,他已经历了一个“推敲”。学生的独特见解让我欣喜。最后,我告诉同学们:“每个人对语义的理解常常会不同,所以不管用哪个词,只要它能表达出你们的真实感情,都是合适的。而最重要的是我们经历了一个反复推敲的过程。”

  学生通过读故事,体会了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推敲”的过程,他们异彩纷呈的回答,带给我不一样的精彩。

推敲教学反思14

  《推敲》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讲了唐朝诗人贾岛和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根据课标要求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设定了三层学习目标。首先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讲这个故事。其次,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最后,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通过阅读课文,完成填空,梳理文章内容,学习复述课文。二是通过对比人们对贾岛的态度,结合文章,感受贾岛严谨的创造态度和钻研精神。通过“他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体会贾岛为了斟酌一个字眼,是多么认真啊!理解贾岛对创作认真严谨,乐于钻研的精神。三是结合课后习题,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感悟,课后我又布置给家长复述课文,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中,我对孩子提出准确的`要求,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清晰明了。并且结合本组教研主题,设计了许多小组合作的环节,比如,小组讨论、同桌互相检查等。但是也有很多不足,比如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在某些环节上过渡不够自然。在引导学生填空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填空将课文第二部分分为三层。这样条理会更清晰。学生学习起来也更容易。在学习过程中,我对部分孩子的关注度还不够,因此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够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关注每一个学生,设计一些教学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从《推敲》一课的教学中,我看到我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学习,与时俱进,依托教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推敲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 板书“推”学生做做推的动作;板书“敲”做做敲的动作。这两个字都是表示动作的'字,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词以后表示什么意思呢?

  2、 今天我们学习(板书11)11推敲。指名朗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一遍。

  2、 各小组各请一名同学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读错的地方,有的话等他读完后让他纠正。

  3、 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讲读课文第一段。

  1、 指读第一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 齐读第一段。

  四、讲读第二段。

  1、 讲读第二自然段。

  a、 指读第二自然段。

  b、 说说知道了什么。体会“摸”的意思。

  c、 看P57图理解“皎洁”。

  d、 指导朗读。

  e、 小结板书:深夜访友,留诗相赠。

  2、 讲读第三自然段。

  a、 理解“吟哦”、“妥帖”。

  b、 自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看P55图,自己做做贾岛的样子。

  c、 指导朗读。

  d、 小结板书:反复吟哦,推敲进城。

  3、 讲读第四~六自然段。

  a、 指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课文中为什么用了竟然?

  b、 思考贾岛为什么不像其他的人一样避让?练习用“因为……所以……”说说。

  c、 分角色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d、 小结板书:冲撞仪仗,请求宽恕。

  4、 讲读第七自然段。

  a、 你认为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为什么?

  b、 指读第七自然段。听听韩愈的意见。

  c、 小结板书:韩愈决定,敲字更妙。

  五、齐读第三段。

  六、小结板书。板书:发生、发展、结局、高潮。

  七、作业:复述课文,任选一题。

  1、第七自然段中“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现在请你代贾岛说一说。

  2、过了一段时间贾岛遇到了他的朋友李凝,现在请你代贾岛把这次的奇遇告诉李凝。

  附板书:11 推敲

  访友未遇,留诗相赠(发生)

  反复吟哦,推敲进城(发展)

  冲撞仪仗,请求宽恕(高潮)

  韩愈决定,敲字更妙(结局)

  胡仔《推敲》原文和译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