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01 20:04:1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桂花雨》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桂花雨》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1

  这两天,教学了《桂花雨》一文,桂花香让人陶醉,摇花乐让人神往,文中那浓浓的思乡情让人唏嘘,在美美的文中走了一遭,学生的心也纯净了不少。

  在教学第一课时,有一点感触,那就是:词语也是具有生命力的。平常,我们注重读课文需要有感情,读词语,其实也一样。如在教学本课时,“笨笨拙拙”“炉烟袅袅”是富有生命力的。炉烟缭绕上升,很轻盈,引导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想象画面,把“炉烟袅袅”的那种感觉读出来。而在教“笨笨拙拙”时,引导学生先欣赏桂花树的图片,让学生对桂花树有个清晰的认识:它并不婀娜,也并不妖娆,而是相当的朴实、普通。“笨笨拙拙”在那里并非贬义,并非作者厌恶,而是带着一种怜爱,在朗读这个词语的时候,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对朴实的桂花树的一种喜爱之情。

  课文中出现的两个动词“拣”“撮”,也是值得推敲的。在教学“拣”字时,经过与“捡”字作比较,让学生做一做两个动作,体会其差别,再完成选字填空:①我的钢笔掉到地上了,我的同桌帮我()起来了。②黄豆里夹杂了许多细小的叶子,妈妈把小叶子去。从而让学生明白:“拣”字是“挑拣”的意思。“捡”是把东西捡起来的意思。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读“拣”字时,自然而然地脑海中就映出“挑拣”的场面了。“撮”该是怎样的动作?让学生动手演一演,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就是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经过这样的训练,就能把学生的生活积累凝炼成书面语言。

  扎扎实实教语文,也许就能够从每个生字词的教学开始吧。让生字词也焕发出语文特有的魅力!

《桂花雨》教学反思2

  初读《桂花雨》这篇美文,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随后,又读了作者琦君的其他几篇散文,感觉如饮甘泉,清洌甘醇,被她的文章中透出来的幽幽情思所感动。所以我决定把这篇课文作为我的教研课,让一场桂花雨飘落孩子们的心田。

  上完这堂课,我久久沐浴在那花香四溢的'桂花雨中。我觉得今天的课成功之处主要有这几点:

  ⒈创设情境,善用“空白”,引发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需通过感悟自得的语言实践来实现的。而教师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思维支点进行启发、导向,才能挖掘创造想象的潜力。例:教学桂花纷纷落下情景时,我先出示课件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想象桂花落到你的头上、颈上、身上、地上的感受,再说出表现作者当时喜悦心情的词语,最后用词语喊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样一步步深化进行语言实践,使学生读出、说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能融入文本,有身临其境之感。还善用文中其他的“空白”,启发学生想象,放飞想象的翅膀,听弦外之音,会意外之意,这样可调动学生平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获得许多动态生成资源,对文本的理解有了升华。

  ⒉整合教学资源,触发学生情感。教学过程中,学生从“摇花乐”到“思乡情”情感需一个转折过渡,才能渐渐沉浸文本,体会真情。为此,我收集了有关琦君简介、还配了音乐创设情境,还补充了了作者另外一部作品《烟愁》中的话,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源中获得信息,通过自读自悟,有层次地阶梯状地感受到了作者和母亲那份思乡情。

  语文课该用演绎法还是归纳法,上了这堂课我真的是很有感触。成功的语文课堂就因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行云流水,水到渠成。只有符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桂花雨》教学反思3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面对这样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

  一、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这个块面的教学上,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

  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

  但是,在把这种对教材的解读实施在课堂教学后,我们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过于拘泥于文本,觉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师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动学生。学生在下面听着老师很激情得投入着,他们的情感体验远没有老师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很少的。我们认真地检讨,发现我们老师的教学思路其实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学生的学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们很吃力地跟着老师在文本中跳来跳去,而面对文本、潜心阅读、自我感悟的东西是并不多的。

  于是,一个这样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认识走在一起?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强加于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于是我们对教学的顺序进行了如下调整:

  1、从课题入手,营造阅读期待:

  什么是桂花雨?然后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丽,体会那份摇花的.快乐。

  2、品读“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对比母亲的话,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桂花:

  这里,出示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的确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

  这样的处理,不仅老师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也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

  其实,这样的生成过程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当我们在仔细解读文本后,满心欢喜地想把这种阅读体验带给学生时,却由于学生的一下子难以达到这种体验,使教学效果备案阻滞不前,于是再三修改、再实践。不过,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的磨励。

《桂花雨》教学反思4

  《桂花雨》这是一篇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因此,我认为,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实现自主、合作、高效地阅读。

  一、谈话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说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第一课时,我们品味了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谦虚,不骄傲;是因为它的香气迷人,令人沉醉。但更令作者喜爱的还是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所以上课伊始,我就请同学回忆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最喜欢桂花,然后板书关键词“香”和“乐”。接着,请同学们默读2——6自然段,找出描写“桂花香”与“摇花乐”的句子,再品一品。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读感悟能力,因此我还请他们在适当的地方写写批注。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能使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也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为后面的“以学定教”作准备。

  二、感受“桂花香”

  接着,随学生的交流而灵活探究。学生先找到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我就引导大家来学习这一处。在这个环节里,我坚持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再适当点拨。主要的教学方法是从抓关键词理解入手,再来感悟整句话,比如第一句“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里的“浸”字,和第二句“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里的“沉浸”,先谈体会,二者又做了一番比较,前者侧重于“香”的程度,后者侧重于村庄人们的心情。学生也能很容易感悟出来。

  三、品味“摇花乐”

  “摇花乐” 这部分内容叙述了“我”的乐、“母亲”的乐、“父亲”的乐,这三种乐是逐渐提升的,对于“我”来说,摇桂花是一种童年的游戏之乐。这也是全文的重点,需要花大力气挖掘,只有把这种欢乐充分理解之后,“思乡情”这个难点才可以水到渠成,不讲自悟。如何“品味”?我抓住重点句段,让学生直面语言文字,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感悟词句,想象意境,使文本的语言有色彩、有声音、有形象,有生命的`活力。我先抓住重点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让学生在两个连续的“帮着”和一个动作“使劲地摇”中来体会作者的这种乐,这种急。接着,因势利导,“那么在桂花还未摇落时,作者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学生很快找到句子“‘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里,我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的表情达意,如“大事”,与“乐事”进行比较感悟;再如“缠”,通过看字形,想象画面,各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品出了“我”的那种期盼之情;其次,在情境中放飞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他们灵动的思维,如对那一场令人魂牵梦绕的“桂花雨”的学习。每次读到这句时,给我的感觉除了快乐,还有就是非常的浪漫。所以我特意找了一段浪漫的音乐配以整段的学习,在悠悠的音乐衬托下,学生想象了这样一种意境,并逐步融入了其中,特别是后面的深情呼喊,使自己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之上,我又将文本变换为小诗的形式让学生去朗读,目的是希望能将情境创设得更完美些,让在座的学生同作者一起陶醉在那一场纷纷扬扬的“桂花雨”之中,但不知是否淡化了这个“乐”字。学完“我”乐的句子后,再读“父母“的乐。这里父亲的诗其实对“香”和“乐”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当学生读出桂花丰收的意思时,我又将一开始的那句“全年, 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提了上来,因为我觉得那句话表面是写“香”,细读之下,还包含着全村人丰收的快乐。特别是前面的描写,更能衬托出摇落桂花以后的乐趣。然后再读诗歌,我想学生的体味也应当更深刻些了。

  四、走近作者,感受乡愁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这里母亲说的话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一开始的交流只能说是浅层次的理解,接着,我创设出一些假设的情境让学生逐步走进母亲的心理,然后,联系生活实际,通过采访班上的外地学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托物寄情,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想学生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最后的小练笔既是对整篇文章的一个总结,也是为了配合这次的主题“读写结合”,但总觉得可写性不是很强。

《桂花雨》教学反思5

  《桂花雨》这是一篇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但文中没有一句思乡的语句,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可是怎么引导学生们体会呢?为此我考虑过几种教学方法,但都感觉无法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后来张婷主任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作者对桂花印象这么深刻,不就是因为桂花的香和摇桂花时感受到的快乐吗?”

  再读课文,细细品味,这股浓浓的思乡之情正是蕴涵在作者回忆桂花香和摇花乐的过程中的,于是,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香”和“乐”上,引导学生从这两处去体会,最后再自然的引到母亲说的那句话,感受思乡之情。

  桂花的香是作者一家人爱桂花的情感源头。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桂花的感情,才能为下文的摇桂花做好情感铺垫。所以我从引导学生体会桂花“香”入手,先让学生找到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在逐句知道学习“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等语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体会桂花的香,体会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从而很自然的就过渡到摇桂花的“乐”。

  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这“摇花乐”的环节,在课堂上,他们用心体会作者的心情,开心地读课文,听了他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他们像作者一样缠着母亲摇桂花,他们也在桂花树下使劲地摇,就在他们完全投入其中时,我播放桂花雨飘落的动画,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现在,你就站在桂花树下,一朵朵摇落的'桂花落在了你的发梢、脸颊、鼻尖、脖子里、手上、身上,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想到了什么?”很多学生立刻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感到桂花飘落到我的身上,好像一片片金色的雪花!”有的说:“我感到桂花落到我的脸上,就像是可爱的小精灵在逗我。”还有的说:“我感到桂花飘落到我的头发上和手上,就像是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看着学生们完全投入其中,我趁热打铁,引出母亲的这一段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引导学生从母亲怀念家乡的桂花感悟到,母亲思念的其实是自己的家乡。就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消化了本课的难点,在此基础上,我又播放了一首作家余光中写的《乡愁》,看着投影上的动画,听着深情地诗句,学生的感情再一次得到升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本课所要表达的情感。

  从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很多,而我学到的更多:上一节课不容易,想上一节好课,更是需要下功夫研究,老师把教材钻研透了,方法引导对了,学生上课就轻松了,也快乐了!

《桂花雨》教学反思6

  《桂花雨》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摇桂花”是本文的重点段,我引导学生抓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辅助多形式朗读,逐步体会“摇花乐”。

  第三自然段开头用了一个“缠”字,我的话语,写出了“我”的“期待”之乐,那种兴奋的心情使得幼小的心灵突发奇想。于是,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关键词,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以帮助朗读,从而加深理解。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我的'期待、兴奋之情。接着,文中又用了“铺、抱、摇”等动词,写出了“我”的“参与”之乐。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一边依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一边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学生结合淋雨的经历,想象桂花落下来,如雨丝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通过边读边表演,边想象边体会,学生们不仅自己找到了快乐,同时也感受到了小作者摇桂花的快乐,原来摇桂花的情景是那么美,桂花是那么香,那种场景是那么享受。最后,我和学生们又一起欣赏了母亲的撮桂花和父亲口占一绝,感受全家沉浸在“摇桂花”的欢乐之中。

  最后,我让学生回去仿照第三自然段的摇桂花来写一段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可以是游戏,可以是比赛,也可以是赏花,等等。相信,课堂上那种深刻的感受,定会让学生在写片段时也融入其中,边想象边体会。

《桂花雨》教学反思7

  上完《桂花雨》一课,自我感知,效果良好,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赏出喜爱。

  我根据课文资料,自制了《桂花雨》课件,大连的孩子赏过槐花,但从来没有见过桂花,那一张张桂花图片展此刻学生面前时,他们异常地兴奋,看得出他们喜爱桂花。于是到文中去体会“我喜欢的是桂花”。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淡化了教学的难点。

  2、读出快乐。

  课文的第3、4、5自然段是重点,母亲的“助人乐”,我的“摇花乐”尽在其中。我让孩子们尽情地读,入境的'读,想象着读,读出快乐,在读中体会童年的乐趣,思乡的情感。

  3、悟出真情。

  作者仅仅在写摇落的桂花雨吗?母亲的话,让你感觉到了什么?在反复的体会中悟出真情——思念故乡!

《桂花雨》教学反思8

  上次,我们学校开展了“绿色教育”特色课展示活动。我执教了《桂花雨》一课。亲身经历此次活动,收获颇丰,感慨也颇多。

  首先,是对“绿色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绿色”是什么?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境界!“绿色环境育人,全面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或渠道。

  学校开展“绿色教学”活动是将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力求具体地、实在地落实在一个个的预设教案中,一节节的课堂教学上。从而,提升或扩展到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与发展相和谐的高度。基于这点认识,在制定《桂花雨》课堂教学设计时,我尽量使课堂充满智慧、充满和谐、充满人文气息……当然,这只是我对追求。

  其次,使紧扣“绿色教学”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本文的美。

  《桂花雨》是现代女作家绮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作家对家乡亲人,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眷念.这是一篇很优美的文章,读后使人觉得童年生活是那样纯洁美好。对故乡的怀念是每一位游子的心灵鸡汤,精神慰藉.

  在教学的开篇,我几乎运用了催眠术,利用文本的插图,根据查阅的很多资料,精心设计了导语:这是一幅定格在作者脑海中的永远也挥之不去的画面.尽管时间空间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对童年,对家乡的怀念,作者却永远难以忘怀......此时,学生眼前是大屏幕彩图,耳边使老师深情的叙述,他们脑海里一定是浮想联翩。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快地接受文本,感受文本的美。

  接着,我提出问题:“我”为什么喜欢桂花?学生很快的找到答案,并进入感情朗读,在教学文本中最精彩,也是最优美的“摇落桂花”的情景时,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然后找出欧美怀旧经典名曲《昨日重现》作为背景音乐,范读课文,同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作者小时候摇落桂花的动画等等。我想:此时学生一定是全方位地感受美、感受和谐。此刻,作者、编者、学生、教师、音乐、画面构成了立体的课堂,形成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怀念童年,热爱家乡,这浓浓的思乡情绪就是美!

  在突破教学难点,理解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我让学生读中体会:一读,体会母亲话里的意思。二读,思考这里的桂花为何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三读,联想思乡的.古诗。我当时认为母亲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学生还是能体会到的,但评课的专家认为此环节还未到位,可能是缺少了点睛之笔吧。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说:“课到上过才知憾!”又是汗颜的“汗”。

  在教学最后的教学迁移上,我利用一组:春游、运动会、旅游等照片,激发学生说一说童年生活的趣事。评课时,专家认为此环节额落脚点是思乡,并非童年趣事。而我对专家的看法持有异议。十来岁的学生,身在家乡,如何思乡?没有生活积淀!童年趣事就是热爱家乡的最好体现!也是美的回归。

  最后,是“绿色教育”与日常课的冲突。

  我对“绿色教育”的认识还很肤浅。课堂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尽管在努力实践中。平时,日常的语文课很耗费课时;一篇阅读课文要二、三课时;一篇非阅读类课文,要四、五课时。不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不知如何提高本人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学无止境。教学也是如此.。渴望专家、领导引领导航,让我们共同建构语文“绿色”课堂新境界吧!

《桂花雨》教学反思9

  《桂花雨》是五年级上册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浓烈的情感隐藏于朴实的文字背后,游弋于淡淡的叙说之中。这节课,我的任务就是带着学生一起把文章由浅入深地读进去,走进这芬芳的“桂花雨”,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寄托在桂花雨中的思乡之情。

  在默读思考“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这个环节,我欣喜地发现与昨日的课堂相比,学生对细节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抓住那些毫不起眼的隐藏在平凡文字中语句,深切地感受着童年时桂花带给“我”的种种快乐。我也因此而精神大振,一个劲儿地夸他们会读书,有见识。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础,因此当体会“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于是对这个句子含义的理解迎刃而解。

  我先请孩子们抓住这句话提问。问题提得很好,如“为什么杭州小山上的花更多,妈妈却感到怎么也比不上院子里的桂花呢?”“桂花的香气都差不多,母亲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了,高举着小手,两眼放光,唯恐不能在课堂上回响自己的声音。于是有了这样精彩的交流:

  “因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桂花给他带来了许多快乐,家乡的桂花对于他是美好的回忆,母亲也一样,所以她觉得家乡的桂花更香,那是一种香甜的回忆。”

  “家乡的桂花树是妈妈亲手为它浇水、施肥的,家乡的桂花树有妈妈的辛劳和爱,所以感到更香。”

  “妈妈是为了我上中学才不得不离开家乡的,当她客居在杭州时,非常思念家乡,所以觉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

  我适时地插进一句“母亲想念的只是桂花树吗?还有别的什么吗?”在我的暗示下,孩子们急切地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搜寻着、阅读着。在我的引导下,阅读的`范围扩大了,发现更有深度了。

  “在家乡时,妈妈每年都会把摇下的桂花送给邻居做糕饼,她和村子里的人相处多么和睦啊。我想,因为母亲想念那些邻居了,所以便觉得故乡的桂花最香。”

  “母亲和人们还一起用桂花泡茶、做糕饼,这种快乐是在杭州没有的,所以杭州的桂花树再多,母亲也觉得没有家乡的桂花香。”

  “我觉得这样说体现了母亲对家乡的眷念之情。”

  好一个眷念之情!这样的感受居然出自顽劣的周煜人之口,好久未曾激动过的我也禁不住心热起来。

  此刻的我,在林立的高举的小手间穿梭,把话筒递向每一个脸涨得通红的急着表达的学生,听着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我也仿佛沐浴在桂花雨的芬芳中。

  课终,我郑重地说:“谢谢你们精彩的发言,我今天的教学后记会因为你们不俗的表现而丰富、精彩!”

《桂花雨》教学反思10

  从时间分配上看,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约x分钟,自学时间(含练习、朗读等)约x分钟,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间约x分钟,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间达到xx分钟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时间分配,可见本节课留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远远不够。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表现为老师课上讲得太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太少,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从各个细项逐一分析:

  (一)教师讲解

  一节课理想的讲解时间应为8分钟左右,本节课教师讲解时间为13′18〞,远超过合理讲解时间。

  (二)师生问答

  一节课中师生问答时间根据课型可长可短,本次课师生问答时间为8′24〞,问答过程中问题的质量不够高,对学生启发、引导不够,导致很多问题学生没能快速答出。

  (三)合作学习

  本节课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安排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对一篇自读课文来说,课堂大部分的时间是留给学生自读、自悟来解决问题的,而本节课属于典型的“满堂灌”。

  (四)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的时间只有7分钟,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对知识进行巩固,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技能。

  (五)非教学时间

  本节课的非教学时间为10′45〞,除了操作电脑展示课件时的时间耽搁外,还有在课堂上对自己的教学流程的淡忘,经常出现大脑一片空白,无法进展下去的情境,可见在课堂调控方面的能力较为欠缺(课堂调控包括对学生学习激情的调控和老师自己的心理调控)使得课堂不够紧凑。

  二、课堂问题情况

  (一)问题的类型

  本节课提问较少,只有16个问题。其中课堂常规性问题占12.5%,记忆性问题占18.75%,推理理解性问题占43.75%,创造综合性问题占25%,没有评价性问题。

  (二)学生回答的类型

  学生回答问题的类型:机械判断是否的占18.75%,认知、记忆性回答占18.75%,理解、推理性问题占37.5%,创造综合性回答占25%。

  (三)回答的方式

  从回答的方式看,提问后让举手者回答占50%,提问后齐答的占50%。对于未举手的学生没有关注,降低了学生的参与面。另外,提问后齐答的问题占一半,不仅降低了提问的有效性,而且由于反馈的信息不明确,也容易使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产生错误的判断,无法及时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

  (四)教师的理答方式

  对于学生的回答,重复学生答案的占43.75%,鼓励、赞扬学生的占56.25%,一般能做到发挥情感激励作用,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交流氛围,但鼓励语言平淡,不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复学生答案的情况也占了43.75%,既浪费时间,降低了课堂效率,而且打击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没有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五)提问后的停顿(图9)

  在课堂上,适时的教学等待是增强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使学生反应长度增加,回答时间延长,答题正确率提高,增强学生自信心,创造性思维活动更加活跃,思维结果更为完善。这节课中停顿3—5秒的占50%,停顿6秒以上的占12.5%,停顿不足3秒的占25%。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常常等不及说出,也有时反应快的学生会在我问完之后马上回答,影响其他学生的思考,这也是课堂常规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反思

  《桂花雨》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第二单元是课文都是与怀念家乡的游子心情有关,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结合单元导读和之前学过的古诗词引导学生了解了借景、叙事抒情的表达方法,并引相关诗词让学生体会通过景物和叙事来抒发思乡之情的方法。进而带着对这种写法的认识来学习《桂花雨》这一课,思考作者通过那些景物和事情来表达思想之情。这是学习本单元的重点,掌握了方法,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水到渠成。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读课文前的导读部分,思考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桂花带给“我”哪些快乐?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课文中桂花带给我的快乐有些地方比较明显,有些地方比较含蓄,所以学生较为容易找出摇桂花的快乐,但是无法寻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我的引导不够充分。后来听钟老师的课,发现她这一点做得很充分。她让学生找到描写桂花的句子,再带着感情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接着让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她的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这是我在课堂上做得不够的地方,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学生听老师说,懒得去思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我在教学中对于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品读不够。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学生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尤其是一个“浸”字,这里可以尝试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比可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我觉得这话说得好,我今后的教学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才能避免课堂教学蜻蜓点水。

  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描绘的生活情境。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可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词语的含义学生体会得不够深。而我用自己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而没有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但在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时,如果让学生们站起来加上动作摇一摇,接着说“那伴着阵阵芳香的‘桂花雨’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维,去深入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喊”时的心情,再次加上动作来喊一喊,相信学生们的情感就能彻底激发出来了。当然,这需要激情和热情,而我就是缺乏这个。

  课文最后我试图通过母亲心思的讨论,母亲话语的品读,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是这么多的问题一个个套给学生,却始终没能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于是,还是我自己自说自话解释了母亲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其实,对于这些深刻难懂的问题,可以留给学生小组讨论,在交流中体会、思考。

  另外,在时间安排上,我要尽量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把时间都留给学生,而是要有老师适当有效的引导和监督。在提问内容和理答方式上要注意避免重复答案或者简单的鼓励,而是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引导、激励性的评价。在备课时,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提问质量。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有亲和力的人,但是看了视频才知道原来是张苦瓜脸,从头到尾没有笑过,因为一直觉得自己笑起来很丑,以后要注意课堂上多一些微笑。课堂上从容了许多,但还不够淡定,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冷场不能有效地扭转,常因为紧张忘记了课堂程序。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前对于自己的教学没有清醒的认识,如今看了视频会发现很多细节的问题和根本性问题,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对照自己,努力改进。

《桂花雨》教学反思11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几遍下来,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不过,虽然文章四溢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的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课文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一番思乡情,童年乐。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三点小小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读出喜爱:

  课文的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作者最喜欢桂花。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我就是抓住了“最”字进行做文章,问学生作者最喜欢桂花的什么?学生开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其实作者除了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外,还喜欢桂花的“谦虚”,“不爱张扬”。开始学生回答不出,我就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一遍下来,学生举手了,找到了课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与繁花争艳”等,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导学生读出快乐:

  课文的第三小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的乡情。虽说这节是重点段落,因为有了上次姚老师上课的经验,所以和学生同摇同乐,觉得很是开心,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和缠着母亲要摇花的样子,学生很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三、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这两段的学习,我学着姚老师的样子,一开始就拎出来,在精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朗读,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简单地读,读出喜爱,读出快乐,读出真情,我想这是我今天这两节课最大的收获。不过还是有遗憾的,就是课文学完后,我也和姚老师一样,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也写写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事后我在想,学生现在才四年级,他们能写得出来吗?如果要他们写,我又该如何指导他们写呢?如果也照作者这样用散文的格式写,肯定是不行的,我想还是用一般的记事方式教他们写吧,毕竟他们才刚刚升入五年级。

《桂花雨》教学反思12

  《桂花雨》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作者回忆童年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无比怀念。由于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设计时我比较注重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反复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鉴于以往课堂上效率不高,并且教学语言过于拖沓的毛病,这次我特别提醒自己在语言上尽量简洁,不过多重复同一个问题或答案,而且在把握课文重点段落上,把目光注视在“摇桂花”这一段。这个段落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在本节课上,我比较注重学生的读,从开始的师生合作读,到小组赛读、自由读、默读,再到“摇桂花”时的想象读,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得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感悟。

  在学习中,我认识到一个好的`板书对教学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于是我在这节课上,考虑能否让板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想到桂花的形状是四个花瓣的,于是我把板书设计成一朵桂花的形状,果然学生一看板书就觉得耳目一新,对课文的理解也容易得多。这节课在板书设计上的尝试,让我对语文教学又有一个新的发现。

  话说回来,反思这节课,仍有很多不足值得我去关注。例如:对重点字词的挖掘不够深。如“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对“浸”字的理解引导不足,使得学生理解不够透彻,进而对桂花香也感悟不到深处。又如最后一段“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对“又”字的理解,可以引申到体会作者感情,但在教学中我没有把握好。在体会词语的含义,在以后的教学上,我更应该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养成一种对重点语句的挖掘习惯。

《桂花雨》教学反思13

  初读《桂花雨》这篇文章,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听说有实习生来听课,我便选择了这课。以前曾听过此课,记忆比较深刻,便按着基本思路上了下来。下课后很多学生跑来,眉飞色舞地跟我说:“老师,上课时我仿佛都闻到了桂花的香气。”听完,我的心情也跟着轻舞飞扬了。时值两年后的今天,我算是较为彻底地明白了当初该教学设计的意图,不知算不算后知后觉呢!

  一、练笔中突破难点,追求“知识与能力齐飞”。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缠”理解作者的“摇花乐”后,让生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紧抓“浸”字,学生把桂花的香气读得相当到位。接着便引出一个看似矛盾的疑问:“桂花只在八九月开放,为什么说“全年”呢?”,让生去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来写一写这些句子

  提示:桂花摇落以后,母亲。

  当有乡亲来家里串门,父亲。

  过年时,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

  最后学生便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从“浸”中不只是感受到桂花香,还感到浓浓的乡情,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如此怀念故乡那桂花雨,还培养了语文能力。

  二、略读课内引外联,课外拓展求宽

  本次学校“百家讲坛”活动金老师提到“略读课,要内引外联,课外拓展求宽”,我深表赞同。该课从伊始对琦君作品风格及作品的介绍、学完“摇花乐”片段后引入《桂花雨》原文的内容深化感受,到最后以《乡愁》后记的话作为总结,对学生品味作者那如丝般的思乡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间接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渗透强化表达方法,进一步为单元习作奠定基础。

  本单元一个教学重点是想想作者的思乡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要求学生掌握并运用该知识点。因此课伊始便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分别了写了什么事、物和人来理清文章思路,板书设计如下,让生一目了然。

  事摇花乐。

  思乡情物桂花香。

  人母亲善。

  想来,在教学备课中,教师多一份思考,给予学生的将可能是一大笔收获,争取做一位善思的老师吧!

《桂花雨》教学反思14

  课文第三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我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并引导感情朗读,以读促讲,在读中体会“摇花乐”。我先让学生找到文中写“摇桂花”的句子,将重点句写在小黑板上,“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摇。规划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段话并不难理解,我就让学生“自由读一读,看看能读懂什么?”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能体会到作者喜欢桂花的情感以及摇桂花的快乐。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着段文字的理解,增强心理体验,我及时播放摇桂花的录象,相机说话:“大家抱着桂花树摇啊,摇啊,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们的头上、身上、脖颈里、鼻尖上,有的甚至落到我们张大的嘴里。

  此时,你们想说些什么吗?”这是,学生已完全进入情景,美妙的词句也就脱口而出。

《桂花雨》教学反思15

  《桂花雨》是琦君写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教授本节课后,我有如下感想:

  一、精心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课文的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作者最喜欢桂花。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我就在“最迷人”等字眼上做文章,问学生作者最喜欢桂花的什么?学生开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其实作者是通过对比其他的花,来表现桂花的“不爱张扬”。开始学生回答不出,我就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一遍下来,学生举手了,找到了课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与繁花争艳”等,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导学生读出快乐。

  课文的第三小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最大的亮点就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我和学生同摇同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喊摇花时的句子,学生很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三、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在学习这两段的时候,我一开始就拎出来,在精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朗读,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