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明》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25 17:49:1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日月明》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日月明》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日月明》教学反思

《日月明》教学反思1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必须彻底摒弃单调的认读、繁琐的分析,巧妙地借助教材这一载体,精心设计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自主识字,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看图、游戏等一系列识字活动,让学生在宽松、自然的状态下进入情境,进入课文,去发现构字规律,掌握汉字结构,从而感悟汉字文化,积累语言文字。

  本课让学生自己看图猜字,说出字的意思,并利用所学的字组词,初步了解了会意字的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许多汉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组成的,而且知道它的意思就是这几个汉字意思的组合。老师的巧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识字热情。有的学生在课后还仿照课文的形式把自己认识的汉字编成韵文。

  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以独立或随机组合的方式组成学习小组,选择自己已经知道或者含糊不清的.一些生字的意思,在小伙伴中进行交流,形成人人争当小老师的局面。这样,同学之间互帮互学,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大胆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被调动起来了,从而充分体验合作的愉快。灵活地处理教材,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有利于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努力实践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日月明》教学反思2

  识字二第四课《日月明》是一篇识字韵文,它通过韵文的形式提示了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本课主要是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喜爱,并掌握一些识记汉字的方法。备课时,我想:怎样才能把枯燥的识字课上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汉字呢?于是我就在激趣方面入手。

  激趣先是体现在新课导入环节。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古人用来表示事物的图,并让他们写出相应的汉字,告诉他们这些叫象形字。象形识字课显然为本课会意识字做了很好的'铺垫,实现新旧知识的链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识记字形并发现会意字的结构特点,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会意字的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习课文其他会意字。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图画的出示和我的一些肢体语言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字意,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原本设计是先扶着学习“明”和“鲜”,再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其他的会意字。可当学生在汇报时没有结合图画和会意字的结构特点来谈的时候,我就没有更好地去引导,反而显得有些紧张由自己一人包办。因此,这时学生的积极性有所减弱,表现为注意力不够集中;老师讲课也显得啰嗦了,以致后来时间显得较为仓促。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让我深深地感到要想上好一节课,备课时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必须要细,必须要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以及应对的策略。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这也是我要努力的方面。

《日月明》教学反思3

  教例

  师:谁是优秀解说员,能为这些字娃娃角说一下?

  生:我能为“休”字解说——人累了就靠在树下休息。

  生:老师,我还可以用动作来表示。

  (该生走到门边,靠着门框,闭上眼睛作打盹状。)

  师:表演得真棒!

  生:我来解说“看”字。(说着他把手搭在眼睛上,睁大眼睛看。其他同学看了都喊“孙悟空”。)

  师:你到讲台这儿来,把你的动作再做一次,让大家看仔细细。行吗?

  (该生再次表演了那个动作)

  生:(恍然大悟)我知道了,他是在用动作解说“看”字。

  生:孙悟空就是这样看的,看得可远了。

  师:那咱们也来当一回孙悟空看一看吧。

  (全班都做“看”的动作,你看我,我看你,乐得嘻嘻哈哈。)

  师:大家看,他多会动脑筋,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为“看”作解说,你们想送给他什么呀?

  生:(齐喊)你真棒!你真棒!

  师:还有谁更棒,能用老师提供的这三样东西为“灭”字解说呢?(说着老师拿出了蜡烛、打火机、铅笔盒,学生觉得奇怪,议论着:这是要做什么啊?)

  师:(点烯蜡烛)谁能够帮老师灭掉这点燃的蜡烛呢?

  生:(一下子明白过来了,高兴地举起手)老师,让我来。

  (一生走到讲台前,拿起铅笔盒朝蜡烛的火苗一压,火马上灭了。学生欢呼起来:火灭了,火灭了!)

  生:我还在电视上看到过,发生火灾,大人就是这样灭火的。(说着,做了灭火动作。)

  师:对了,火公公最怕我们用东西压它。不过,老师要提醒小朋友不要玩火,因为火公公生气发起火来,很容易引起火灾。

  反思:

  “休、看、灭”三个字都是会意字。会意字,顾名思义就是一看字形就明白其字义的字。而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因此,为他们创设体态情境,引导他们借助形体手段来识字,不仅符合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而且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无论是让学生模拟动作认识“休”“看”二字,还是借助生活化情境学习“灭”字,都充分注意到形象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生字,从而强化了认识,其识记效果怎能不佳?

《日月明》教学反思4

  《日月明》这篇课文位于《识字二》第四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在准备这堂课时,我着重研究了会意字,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字。我又着重研究了会意字的类型、特点、字例、分类以及会意字的辨别方法。可是问题也来了,我明白了,如何让一年级的孩子们也能初步了解什么是会意字,

  同时我也考虑到本课课文没有情节,学生会不会觉得枯燥无趣?要怎样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对课文感兴趣,并能主动地学习。我决定从最简单的会意字的组成导入这节课。我出示“火”,故作惊慌地喊:着火了!着火了!并拿起一把尺子放在“火”字上面,学生马上明白了,大声喊:火灭了!火灭了!我及时的引导学生:同学们,看这就是会意字,就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接着让学生读课文,读书课文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学习,说说每个字是由哪些独体字组成的,是什么意思,我到各小组中指导,和他们一起讨论。

  全班交流时学生都很活跃,大家七嘴八舌地将这把自己想说的都急于想表达出来,唯独没人说“休”字。我因势利导:“我上课累了,靠在黑板边休息!如农民伯伯做活累了靠在树边在干什么?”“休!”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这节堂课上得很轻松,直到下课,孩子们还是意犹未尽。我认为这堂课很成功,为自己加油!

《日月明》教学反思5

  《日月明》一课包含13个生字和一篇提示会意字构字特点的小韵文及三个会写字,既要使学生把韵文读得朗朗上口,又要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认字,还要工整的写字,可以说并非易事。学习本课前,我根据文本特点、学生实际情况、课标要求将课文学习目标设定为: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在熟读课文的同时认识13个生字。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同时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预设如下:1、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2、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为了设计好这节课,我设计了以“明、鲜”两字引路,学生合作学习其它会意字的思路。我出示“日”“月”的图画,而后出现“明”时,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他们有的说“明”是由“日”和“月”组成的;有的说“日”很亮,“月”也很亮,“明”就更亮了。紧接着我出示了“鲜”字,问他们“看到它,你又发现了什么?”时,学生们有的说:“鱼肉很好吃,羊肉也很好吃。”有的还说:“鱼肉、羊肉都很有营养”。他们主动的学习,带给我惊喜。 当同桌合作学习完之后就是集体反馈交流,你发现了什么秘密?由扶到放的这一过程,由于我没有做好恰当的铺垫,导致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后集体反馈环节学习其他会意字时产生了困难。1、模模糊糊的知道前面几个字的字形相加就是最后一个的字形了。2、对于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前面的字形的意思的组合就是最后一个字的意思,基本上没有领会。

  这时我立马补上,带领孩子一起理解。如教到“田力男”时,我告诉孩子们,古时候男人们都在田里耕种,女人则在家纺织,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很多男孩子骄傲地说:“男人力气比女人大,所以男人就在田里干活。”我笑笑说:“那平时班上有体力活,我们的男孩子就要多出力哦。”一阵欢笑;教到“灭”字时,平时最调皮的任意提问:“老师,灭火要用水,为什么上边不是‘水’字呀?。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马上给同学们看灭的来历,图片上可以看出是拿一床棉灭火和一根树枝灭火,这平铺的棉絮和树枝就像是火字上面的“一”。

  通过反复的炒“回锅肉”,学生基本上理解到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而课后双横

  线中的13个生字已无需课后去单独集中想办法识记了,课文学完后,我采取了开火车的.方法,复习巩固所学生字。

  最后,我把《日月明》中的会意字和《口耳目》中的象形字做了对比复习。把语文本体性的知识,连成网络链。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首先,在识字过程中,可以适当渗透些识字知识与识字方法,汉字中有大量的会意字,让学生掌握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对于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教生字时一定要将字音、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教。这样,学生就能很快认识并运用这些字,并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学生产生浓厚的识字兴趣,他们才会到生活中去主动识字,把所学字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其次,我感受到我的语言是不够儿童化的,教学语文显得僵硬呆板。环节之间的过度也不自然。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直提不起来。

  第三,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想,去问,去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好奇心和兴趣。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我的引导却不够,特别是由扶到放的这一合作学习的衔接铺垫,我做得不够好,才会使学生后面的学习产生困难。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对于年轻教师的语文教学而言,是师生相互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生出现新问题,带领老师前去学习,去探索,去解决,老师又把自己所学传授给孩子。而不是单方面的老师教给学生知识。

  于我而言,语文教学之路曲折而蜿蜒,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但是,我相信,前进的方向是光明的??

《日月明》教学反思6

  中国的汉字非常有意思,很多都是由两个字合起来的,本篇课文就根据汉字构字规律所编写的一首非常有趣的儿歌,读来朗朗上口。在教学设计中,我摒弃单调的认读、繁琐的分析,巧妙地借助教材这一载体,精心设计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自主识字,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愉悦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力求做到入情入境,牢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看图、游戏等一系列识字活动,让学生在宽松、自然的'状态下进入情境,进入课文,去发现构字规律,掌握汉字结构,从而感悟汉字文化,积累语言文字。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学中,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读准生字、读通课文、读懂意思;兴致勃勃地去读,读出情感。以达到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认识汉字,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以独立或随机组合的方式组成学习小组,选择自己已经知道或者含糊不清的一些生字的意思,在小伙伴中进行交流,形成人人争当小老师的局面。这样,同学之间互帮互学,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大胆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被调动起来了,从而充分体验合作的愉快。

  (四)提炼生活仿作创新提炼生活,想象模仿,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保证。

  教学《日月明》之前,我引导学生当一回“小小调查员”,通过电脑、电视、画报、儿歌等多种途径去了解汉字的特点,让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巧妙地架设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在教学《日月明》时,我以课文为凭借,由浅入深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进行语文训练,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丰富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灵活地处理教材,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有利于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努力实践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日月明》教学反思7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许多汉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组成,而且知道它的意思就是这几个汉字意思的组合。对于这种会意字,学生非常感兴趣,在学习中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日月明》一课包含13 个生字和一篇提示会意字构字特点的小韵文及三个会写字,既要使学生把韵文读得朗朗上口,又要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认字,可以说并非易事。为了设计好这节课,我设计了以 “ 明、鲜 ” 两字引路,学生主动学习其它会意字的思路;。我出示 “ 日 ”“ 月 ” 的图画,而后出现 “ 明 ” 时,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他们有的说 “ 明 ” 是由 “ 日 ” 和 “ 月 ” 组成的;有的说 “ 日 ” 很亮, “ 月 ” 也很亮, “ 明 ” 就更亮了。紧接着我出示了 “ 鲜 ” 字,问他们 “ 看到它,你又发现了什么? ” 时,学生们有的说: “ 鱼肉很好吃,羊肉也很好吃。 ” 有的还说: “ 鱼肉、羊肉都很有营养 ” 他们的主动 的学习,带给我惊喜。学生学习其它会意字时,主动学习意识强烈,敢想,敢说,尤其问题意识浓厚,如教到“ 田力男 ” 时,我告诉孩子们,古时候男人们都在田里耕种,女人则在家纺织,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很多男孩子骄傲地说: “ 男人力气比女人大,所以男人就在田里干活。 ” 我笑笑说: “ 那平时班上有体力活,我们的男孩子就要多出力哦。 ” 一阵欢笑;教到 “ 灭 ” 字时,平时最调皮的任意 提问:“ 老师,灭火要用水,为什么上边不是 ‘ 水 ’ 字呀?。一节课在极为融洽、民主,学生热情高涨的氛围中愉快地进行着,使教者与学者都身心愉悦。我相信 13 个生字已无需课后去识记了,课文也能当堂背诵了。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首先,在识字过程中,可以适当渗透些识字知识与识字方法,汉字中有大量的.会意字,让学生掌握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对于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教生字时一定要将字音、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教。这样,学生就能很快认识并运用这些字,并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学生产生了浓厚的识字兴趣,他们就会到生活中去主动识字,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其次,我深深感觉到自身的知识储备太少,还满足不了学生突发的一些需要。这就要求自己要多读书,多积累。

  第三,我认识到: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指导中悟出方法” ,心理学家奥托指出: “ 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 ” 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 粗想,去问,去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好奇心和兴趣。

  然后老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别看他们都是一年级的孩子,一样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

  不足之处,在处理本课生字读音上过于 仓促,学生认读时间短,还有部分学生不认识。夸父逐日教学反思节日礼物教学反思日月潭教学反思

《日月明》教学反思8

  本周教学《日月明》这课,效果不错,学生对构字规律掌握好。我在教学时创设情境愉悦识字。牢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看图、游戏等一系列识字活动,让学生在宽松、自然的状态下进入情境,进入课文,去发现构字规律,掌握汉字结构,从而感悟汉字文化,积累语言文字。在进行会意字的拓展练习时,我先请同学观察构字部件,看看能组成什么字,然后出示抢答题,比一比谁答得又快又准!(比如:不正──、女子──、不用──、日光──、竹毛──、门人──、门口──。)

  再就是整节课我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教学中,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读准生字、读通课文、读懂意思;兴致勃勃地去读,读出情感。以达到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认识汉字,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最后我以小组交流合作来自学生字。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以独立或随机组合的方式组成学习小组,选择自己已经知道或者含糊不清的一些生字的意思,在小伙伴中进行交流,形成人人争当小老师的局面。这样,同学之间互帮互学,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大胆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被调动起来了,从而充分体验合作的愉快。

  总之,本节课我灵活地处理教材,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有利于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努力实践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日月明》教学反思9

  1、教学主要任务完成,主要教学目标也基本达成,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堂掌控能力相较之前有进步,课堂节奏也稍微快了一些。

  2、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没有完成,学生虽然觉得汉字有趣,但是没能激发出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3、教学环节有遗漏之处,教学设计没有把教材中的“读读想想”放进去,这是教师考虑不周之处。教学过程中以识字和写字为重点教学,却过于忽略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培养。

  4、教学中将“会意字”渗透在课文讲解中,没有独立提出来,没有展示这个概念,学生知道两个字可以组成一个字,也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却不知道这种字叫“会意字”。课外拓展没有做好。

  5、实际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较多地方不符,虽然有些地方是根据课堂情况修正,基本框架也没有变化,但是课堂效率因此也降低了。

《日月明》教学反思10

  一、教学优点

  1.运用了多样的识字方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课堂上,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合作探讨学习方式,并通过一些“小老师领读、闯关游戏、借助图片猜字”等提高孩子的兴趣,形成人人都想要参加的局面。

  2. 结合识字和课文。本课的主要重点就是识字,但生字和文章又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把生字和文章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把儿歌引导出来,最后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学生便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读得顺、记得牢。

  二、不足的地方

  1.卡片的利用不够充分,孩子初步认识时拼的不太好,可是在学完这课后,还有一些时间,可是让孩子们再重复拼一拼,效果会更好,整个课堂也会更完整一些。

  2.在课堂的'结尾有拓展的内容可以让孩子把这些内容再加到课文中,或让孩子自己发现字形的变化,孩子的兴趣会更高。

  三、改进的措施

  以后会不断地学习和努力,也会不断地探索,争取上出一堂更完美的课。

《日月明》教学反思11

  《日月明》是一篇识字韵文,它通过韵文的形式来展示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会意字的构字方法和特点。本课韵文,词串压韵,简明扼要,琅琅上口,便于诵读记忆。

  在教学此课时,我充公利用了课件,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明白“日与月合起来是明”,然后进行识字方法的指导,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挺快的。我重点示范上第一小节,然后引导学生自学第二小节的内容,通过动作、语言描述、动画课件演示,边扶边放,让学生掌握第二节韵文的生字,效果还是不错的。接下来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三小节,通过合作交流讨论,联系实际生活,自由汇报自学所得,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自学的乐趣,也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和孩子识字的'兴趣。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字依照课文的样子编一编识字的口诀。学生编得挺快的,有句为证:

  三口品,三石磊。竹毛笔,人云会,合手拿。

《日月明》教学反思12

  中国的汉字非常有意思,很多都是由两个字合起来的,本篇课文就根据汉字构字规律所编写的一首非常有趣的儿歌,读来朗朗上口。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必须彻底摒弃单调的认读、繁琐的分析,巧妙地借助教材这一载体,精心设计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自主识字,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快乐识字

  《日月明》这一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会意字的特点帮助学生识字。教这课时,教可将这些汉字画成一幅图画,做成课件。如:教“明”,课件先演示出“红日图”,及汉字“日”,提示学生注意“红日高照,光芒四射,非常明亮。”然后演示“明月图”,及汉字“月”,提示学生注意“明月皎洁”,日月交相辉映,让学生看着课件中的图画,说出明字的由来。这样,学不仅记住了字形而且还理解了字义。又如教“休”字,课件演示“一棵大树”,然后出现一个人靠在大树上休息,让学生说说“休”字的由来。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其他生字,同时看课件中的其它图画,想想这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学完后,让学生做小老师,汇报自学情况。学生可能会说:“尖”上面小下面大就表示“尖”。“从”一人跟随在别人后面表示从。“看”用手搭在眼睛上表示看等等。让学生在宽松、自然的状态下进入情境,进入课文,去发现构字规律,掌握汉字结构,从而感悟汉字文化,积累语言文字。

  二、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以独立或随机组合的方式组成学习小组,去了解字的组成,猜想字的意思,在小伙伴中进行交流,形成人人争当小老师的局面。这样,同学之间互帮互学,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难看出: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给他们机会、时间,孩子会发现很多很多。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会被调动起来,从而充分体验合作的愉快。

  三、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在教学《日月明》时,我以课文为凭借,由浅入深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进行语文训练,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丰富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灵活地处理教材,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有利于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努力实践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枯燥的汉字学习为有趣的游戏和生动的故事,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识字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有趣的汉字,并试着用画画、出字谜等方式将汉字的有趣之处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同时注重拓展延伸。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看见的会意字说了出来。如,“苗、灾、采、掰”;品字形结构的“鑫、淼、晶、磊”。

  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在指导孩子们朗读课文上还需要下功夫。

《日月明》教学反思13

  兴趣是促学的动力,是成功的先驱。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首先应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合作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在低年级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条: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种喜欢和愿望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育行动中去激发,去培养。我在教《日月明》这一课的生字时,我先将生字卡片一一挂在黑板上,让孩子们四人一小组合作,想办法记字,孩子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只听见一会儿这个说:“我会记这个字。”一会儿那个说:“这个字是班上的名字。”学生兴趣浓厚,个个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我又问孩子们:“谁来说说你交了哪个朋友了?”孩子们纷纷举手,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老师,我记住了晶,我可以给它编儿歌:三日晶,亮晶晶。”另一个孩子迫不急待站起来:“我还可以给晶打个谜语:一天一天又一天,天天太阳都出来。”……多么富有童趣的声音!这声音源自快乐,源自喜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这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孩子求知识是何等重要!

《日月明》教学反思14

  《日月明》一课全部是会意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课堂上,不仅让学生记住字形,更要让他们根据字形理解字的意思,明白造字规律,感受我国汉语言文字的魅力。于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是我追求的目标。

  上课伊始,我先出示字卡"日,月,鱼,羊,小,土,大"等已学过的独体字.然后,我把字卡"日""月"拿在手上,故作骄傲地说:"这两个字能合成一个字,你知道它读什么吗?"我故意拖长声音,学生马上接上:"明!"我因势利导:"'明'是什么意思呢""是光明的意思,太阳和月亮都有光亮,合起来就是明."我表扬这位学生,并乘机激励学生自主要求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其余的内容.于是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学习,我到各小组中指导,和他们一起讨论.

  汇报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就“灭”字就有许多中说法,有的说:"老师我知道'一'就像一张浸水的被子,盖在'火'上,火就'灭'了."有的说:“火小的时候人们盖上土,把火扑灭,上面的.一横就像是土。”还有的说:“上面一横像水,因为消防员都是用水灭火的。”他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运用了消防知识,孩子们灵活的思维令我啧啧称赞。

  有的还把手放在眼前,边说边比划着,说:"手放在眼上就是看."大家七嘴八舌地将这些把自己想到地说出来,唯独没人说"休"字.我因势利导:"人干活累了,靠在树边在干什么""休息!"大家不约而同地说.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棵树,一个靠在大树上躺着的人,学生看了马上笑了,因为一个简单的简笔画就让他们感受到了我们的祖先造字的伟大。

  在朗读教学中,采取自由读、对读,边拍手边读等多种形式反复读,在读中不断和生字见面,巩固生字,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在充分朗读后我就让学生在自己认识的汉字中寻找会意字,有些学生找出了一些,我又让他仿照课文的形式编成韵文,这时我发现学生不能像课文那样说,比如“双”字,他们就说:“二个又字”,我又引导,后面学生才说“二又双”。

  这节课上得很轻松,我基本上是在做一个"旁观者",只是时不时给学生们点拨一下.课堂主要交给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们,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体现了轻松愉快,自主探知,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魅力。

  由此突破一年级学生不敢张嘴,不敢说话,找不到交际话题的难点。让他们在轻松、愉快、自如的语言环境下,生生互动,锻炼敢说、想说、乐说、会说的语言交际能力。

《日月明》教学反思15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满腔热情满腔爱。不一往情深,就钻不进去,就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就不可能获得真知。学生学语文,也是同样的道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产生浓厚的感情,就能深入其中,就能刻苦地研究,怎么激发他们热爱的感情呢?本堂识字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而在教学中就有了闪光点。

  在教学开始,我先让学生说说“日”和“月”分别指什么?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明白“明”是指很亮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试说,也许是汉字的有趣的构字规律打动了他们,学生的回答很让人惊奇。他们是这样理解的:

  灭:有人用水管浇火,上面的“一”就是水龙。

  看:用手遮在眼睛上,能看得更远。

  男:一个男人在田里干力气活,所以田力是男。

  我真是没想到,孩子的理解竟是如此接近古人的造字规律,本以为要大讲特讲的教学环节,竟是孩子如此轻而易举地理解了,对于不能理解的孩子来说仍是不理解的,但至少也说明了这些构字是那么地接近我们的生活,确实是从生活中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