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06 12:22:3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1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看着黑板读“鱼游到了”,你眼前仿佛看到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鱼在水中快活地游动。

  生:我看到鱼在小河边游玩。

  生:我看到鱼在鱼缸里游来游去。

  生:我仿佛看到鱼游到了大海里。

  师:鱼到底在哪儿游呢?师在“鱼游到了”后面板书“纸上”。

  生:齐读“鱼游到了纸上”。

  师:鱼究竟能不能游到纸上呢?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生:自由读课文。

  师:鱼能不能游到纸上?请一位同学说一说。

  生:鱼能游到纸上。因为课文里的那位青年画得太逼真了,给人的感觉就像鱼真的游到了纸上一样。(加亮点分)

  (点评:学生有了好奇心,学习就会变得兴奋,思维就会掀起波澜。熊老师正是抓住这一点,创设问题情境,鱼游到了哪里?鱼能不能游到纸上?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片段二

  师:那位青年的外貌怎样?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用铅笔画上横线。

  生: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师:你找得真准。(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句子。)

  师:玉泉的水有什么特点?(玉泉的水清澈见底。)

  师: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青年的外貌吗?(眉清目秀)

  师:请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生: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师:再读课文,边读边用铅笔画句子,青年观鱼的句子用小括号,青年画鱼的句子用波浪线。(生按要求读画句子。)

  师:请同桌相互交流画的语句。

  师:指名读青年画鱼的句子。

  生: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加亮点分)

  师:“工笔细描”是什么意思?

  生:指青年画金鱼像姑娘绣花那样一针一线,非常仔细。(加亮点分)

  师:“挥笔速写”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金鱼的动态描绘出来。

  师:再指名读,注意“工笔细描”的语速较慢,“挥笔速写”的语速较快。

  师:同桌表演读,一位同学读,另一位同学表演青年画鱼的动作。(师生合作读)

  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师:这可以用课文中的一句话:“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齐读)

  师:你能说说“融为一体”的意思吗?

  生:青年专心致志地画鱼,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都是鱼,好像和金鱼融合在了一起,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把鱼画活了。(加亮点分)

  师:小女孩怎样赞叹?

  生: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读出惊奇的语气,开火车读。)

  师:还有观鱼的'句子吗?

  生: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这说明他是如何观鱼的?

  生:他看鱼看得入神,全神贯注。(加亮点分)

  师:除了我们找的这些语句外,还有吗?

  生: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他看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他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生:他看鱼如痴如醉,废寝忘食。(加亮点分)

  师:请同学读一读,读出忘我的境界。(指名读、齐读)

  (点评: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能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熊老师紧紧抓住青年的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来引导学生体会青年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的品质,让学生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片段三

  师:我想同学们这时应该明白“鱼先游到我心里”是什么意思?

  生:他爱鱼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生:我们学过胸有成竹的故事。宋朝文同善于画竹子,当时苏轼说他所以画得好,是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画成了的竹子的模样。同样,这位青年画金鱼前,心里已经有了金鱼的形象,可以说胸有成“鱼”,所以他画鱼画得栩栩如生,好像金鱼在纸上游动似的。(加亮点分)

  师:“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是什么关系?用自己的话表达清楚。

  生:鱼先游到我心里,再游到纸上。

  生:因为鱼先游到我心里,所以鱼游到了纸上。(加亮点分)

  生: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

  师:你佩服青年什么?(全神贯注、坚持不懈、有毅力。)

  师:我也很佩服他,他是一位聋哑人。有句话说得好:“上帝在为你关闭一扇门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我也想到《触摸春天》中的一句话:“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点评:如果要把金鱼画活,就要先仔细观察金鱼,使之形象鲜明、生动、深刻。这也就是“鱼游到纸上”与“鱼游到心里”的关系,熊老师让学生在感悟重点语句的基础上,学生很自然地结合“胸有成竹”来理解两者的关系,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反思

  语文教学要“求实”,即朴朴实实,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使学生学有所得,真的能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起良好的语文素养。在片段一中,熊老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回答“鱼能不能游到纸上”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习惯。在片段二中,熊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文,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画出青年的外貌和观鱼、画鱼的句子,并细读品味,这实际上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时批画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到阅读的切入口,让学生知道人物的品质,丰富的情感,都是借助精美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唯有真正体会到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精湛,才会与文本进行着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撞击。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对于重点的词句,要细嚼慢品,咬到文字的深处,咬出文字的滋味。

  语文教学要“求活”,“活”就是要讲求教学的艺术性,生动地教学,课上师生互动,让语文教学深入人心,润物无声。教师在课堂上因学而导,神彩飞扬;学生在课上学语文如沐春风,在课外学语文其乐融融。在片段二中,熊老师在指导学生感悟青年画鱼的句子时,先让学生理解“工笔细描”与“挥笔速写”的意思,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再同桌表演读,最后师生合作读,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津津有味,这时,师生与文本完全融为一体了。在片段三中,熊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从胸有成竹联想到胸有成“鱼”,这是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体现,这是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这也是一种深层的、具有切合学生发展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这一教学环节展现了教学的精彩,给所有听课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回味无穷。

  另外,教师的激励措施为课堂增添了色彩。在教学中,熊老师多次给发言精彩的同学“加亮点分”,这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再加上“实”与“活”的语文教学理念,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2

  这篇文章是叙事文章,主要是赞美一个残疾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1、我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文章重点,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不足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还抠得还不够深,比如说在对“融为一体”进行换词练习时,不要仅仅只是让同学知道可以换为“浑然一体”,“浑然不知”,而应该再往前走一步,为什么用“融为一体”,而不用其它的词?从而让学生对这些词的用法有更明确的认识。在为“赏心悦目”解释时,可以创设多种语境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用赏心悦目。

  2、对课文适当进行延伸和扩展效果更好,比如开始教学时对西湖八景作简单的介绍。

  3、我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紧扣课题,问“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引导学生抓住青年画鱼的句子进行感悟,体会到句子意思是说青年鱼画得像真的.一样。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像呢?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青年认真观鱼的句子体会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这样条理更好些,也就可以避免学生回答得散乱,师花很多时间去引导了,从而也能更好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鱼先游到了我心里,又游到了纸上” 这一重点问题上就非常的得心应手,顺利完成。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3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积累材料是以仔细观察作为前提的。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这一课有两个观察角度:一个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青年的一举一动,把聋哑青年写“活”的;二是聋哑青年通过仔细观察鱼的每个部位和鱼游动的样子,把鱼画“活”的。

  二、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习课文中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格。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4、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学习作者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和积累作文材料的。

  四、教具准备:幻灯片

  五、教学方法:合作学习。

  六、课时分配:二课时。

  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3、给课文分段,并学习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合作学习课文二、三、四段。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的方法:

  1、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合作学习,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2、突破的方法和途径:

  (1)、紧扣“游”,渗透整篇文章。

  (2)、通过幻灯、质疑、小组讨论、朗读、精心设计练习等多种形式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达到解难释疑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读、思、做、议、说的语文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1)、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品味课题。

  1、板书课题,审题质疑,激发情趣。

  引导: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7课,板书:《鱼游到纸上了》。看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老师归纳梳理,出示两个主要问题:

  (1)、为什么鱼会游到纸上?

  (2)、鱼怎样才能游到纸上?

  2、各小组自读课文,体会理解课题中“游”的意思。

  (学生答)板书:画

  三、品读“勤奋画鱼”。

  出示学习提示:A、自由朗读课文:边度边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B、讨论,并完成填空练习;

  C、体会理解所填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1 默读课文,划出青年画鱼的句子。板书(画鱼)

  2 小组之间按提示要求讨论交流,合作完成。

  小组推荐代表读 填空练习: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3 小组议说——从所填词语中得到的体会。

  师:有不理解的词吗?(用文中的句子理解这两个词。)(用自己的话理解)“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的理解

  师:你能想象青年有多细致吗?画得怎么样?

  生:(鳞、鱼眼)

  4 出示图片

  师:哪张是工笔细描,哪张是速写?为什么?

  生:细描(细致)速写(形象生动)

  5 师:我们怎样用读来表达青年画鱼的.感觉呢?,试着读读吧!

  生:自由读

  生:评价

  师: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吧!齐读

  6 品读“鱼游到的纸上”

  师:从同学们朗读中我们仿佛看到一条条鱼游到纸上。当时在场的一个小姑娘怎么说的?

  生:指名读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

  生:“游”

  师:一个人鸟画得好,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说?(鸟儿“飞”)

  一个人猫画得好,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说?(猫儿“跳”)

  一个人花画得好,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说?(花儿“绽放)”

  师:这使我想到平时同学们在写作文要学会用词恰当,词用准确了,也就将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师那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哟……啦”

  生指名读 齐读

  7指导朗读有关“画鱼”的段落,小组比赛读,达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8 观察课文插图,学生即兴表演围观者的赞叹、议论,肯定青年画画所取得的成绩。(创设情景)

  四、体会“青年爱鱼”。

  1师述:大家赞叹、议论、甚至惊叹,而他有什么反应呢?

  生:(“专注”“聋哑人”“与鱼融为一体”)

  2师: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青年与融为一体,画鱼很专注。

  4 生 :找句子 轻声朗读这两段话

  5 师:眼睛看的,笔下画的,心里想的全是鱼!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用书上的话说,这就是-----(忘我)

  6师:让我们悄悄地走进青年画鱼的境界中,谁能把老师也带到那种境界,读读这两句话:

  7 出示(围观……一体了我仍旧……忘记了自己。)

  还不够痴,谁再读

  8 你们能够将鱼画到指上吗?看见了为什么画不出来?青年有什么特别之处?

  9各小组自读第二段,边读边想:他是如何观鱼的?并划出描写他“举止特别”句子。

  10小组充分展开讨论,合作解疑。

  小组推荐代表读:表现他“举止特别”的句子。

  出示比较句子:

  A、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B、他一个人站在金鱼缸边,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不说一句话。

  比较两个句子的异同,体会哪个句子更好。

  11生评议说:从“老是”、“呆呆”、“静静”、“从来”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2 创设情景理解观鱼忘我。

  师:同学们,你们是否留意“每个星期天”什么叫每个星期天?

  是这样吗?我们去看看!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社的后院,你看见……他老是……

  在一个烈日炎炎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社的后院,你看见……他老是……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社的后院,你看见……他老是……

  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社的后院,你看见……他老是……

  13师:孩子们这位青年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秋天,从秋天到冬天,就这样呆呆的,静静的看着池中的金鱼,他可能忘记了——,忘记了——还有可能忘记了————

  用书上的话说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将一个观鱼如痴如醉的青年展现在我们眼前。

  14指导朗读“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的句子。

  通过练习、朗读、议一议、说一说这个重点句子的含义。

  A、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B、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师述:我们体会到这位青年的确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废寝忘食地观鱼,做到了“眼中有鱼 ”;一丝不苟地画鱼,才使鱼跃然于纸上。

  15处理课前学生疑问1、为什么鱼会游到纸上?

  16点燃学生对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的钦佩和感动。

  师述:这位聋哑青年身患残疾,学画不到一年多,就把鱼画得栩栩如生,你们有何感想?(生议说)

  生板书:勤奋专注 身残志坚等

  五、感悟“画鱼心得”。

  1各小组自读第四段,边读边想:鱼怎样才能游到纸上?

  2划出有关句子。“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板书:鱼“游到了心里”

  3分组合作讨论,交流反馈。

  “游”怎样理解?(生答)刻或印或记 ……板书(记)

  4师述:胸有成竹再画竹,心中有鱼才画鱼 。

  换课题为:鱼画到了纸上。

  换句子:把鱼画到了纸上。

  鱼被画到纸上。

  生议说:行不行?哪个更好?板书:(活)

  5师生共同合作,突破难点,理解“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

  生用箭头表示“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

  出示句子训练:用关联词语将两句话说成一句话。

  “鱼游到了纸上”

  “鱼游到心里”

  6落实单元训练重点-----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师述:由此可见,不仅要做到眼到,而且要做到心到,才能做到笔到。换句话说,只有全神贯注,细观察,做到心中有数;在加之勤练笔,多积累,才能做到下笔有神。

  板书:细观察 勤练笔

  师述:这就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平时作文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就能写出内容丰富、生动的作文。

  六、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27、鱼游到了纸上

  (勤练笔) 画 勤奋专注

  (细观察) 记 身残志坚

  活

  鱼游到了心里

  教学反思: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学生围绕课题和本文一个含义深刻的语句提出了“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为什么说“先游到他的心里”这样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恰恰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透过这两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课堂上,当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抓重点词,精选训练点,在实践中发展语言: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等词语,设计填空、比较、关联句等语言文字训练题。通过这样专项的训练,使学生既感受到青年的专注和忘我,又感悟到这些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不仅读出词语表层的意思,还读懂了词语的内涵。在这样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3、抓重点句,挖掘生成点,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人们赞叹着、议论着,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我抓住“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利用文中插图,创设情景,即兴表演,由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

  4、抓重点段,解读知识点,在品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文第七自然段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青年人作画时的一丝不苟和技艺娴熟,把金鱼画的栩栩如生。教学时通过想象情境、品味词句,把“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比,反复朗读,学生进入了文本,渐入佳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能成诵,积累语言,实际上是水到渠成。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4

  本课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观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在阅读了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读后我确立了4个教学目标。一是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忘我、融为一体”三个词语的意思;二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间的关系;三是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的;四是培养学生做事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游”和“画”的对比朗读;想象鱼的动态的词语进行扩展读;将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画面来读;通过音乐感受文字来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整体感知,互相交流。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并且通过再读书自己解决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相互合作学习,尝试解答。课堂上也应有生生互学的场面。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由小组代表写在卡片上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排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克服课堂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的现象。

  一节课下来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评价的语言欠缺,读中感悟落实不到位。同时也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十分重要。我们一直说:备课,最重要的是备学生。但是,我觉得,教师的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自己。因为,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设计精彩的课堂语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同时,教师还要有收放自如的应变能力:当课堂中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解决,让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把教学目标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语文,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虽然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5

  一、紧扣课题,质疑激趣

  上课开始,我就设计问题: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随即引出“鱼怎么会游到纸上?是真的游到了纸上吗?是谁让他游到了纸上?”让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并进行探究。

  二、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中,抓住句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中的“游”字可以感受年轻人鱼画得很逼真;从“哟”字可以感受到小女孩的惊奇、惊喜。从“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从“老是、呆呆地、静静地”这几个词体会年轻人的专注。并从“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引导学生理解“一丝不苟、工笔细描”,体会年轻人画鱼时的神态、动作。并通过各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从语段中体会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三、回扣课题,突破难点

  在学生感受到青年是一个一丝不苟、勤奋好学、做事专注(忘我)的'人之后,再次回扣“鱼游到了纸上”重点段,来解决“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因为青年“每个星期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所以,金鱼的特点和样子已经记在他的心里,也就是“金鱼游到了心里”;因为心中有了金鱼的形象,所以能把金鱼画得栩栩如生,就像“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是原因,“鱼游到了纸上”是结果。这样学生就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并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这节课,师生间的配合比较默契,但整个课堂气氛感觉有点闷,没能达到更好的活而和谐的境界。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6

  学校要听老师的课,名日“考核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选择了〈鱼游到了纸上〉一课。这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八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文章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劳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深。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入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整堂课我主要是按照以下的思路展开教学的: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知人物形象。我首先让学生自渎一遍课文,在学生自渎的基础上,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位聋哑青年的初步印象,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2)细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品味语句,体会人物品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描写青年人观鱼、画鱼的语句,在读议中,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认识到聋哑青年勤奋专注、执著追求、做事一丝不苟的品质,进而启发学生从青年人身上学到了什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应该如何去做。

  (3)美读课文,表达情感,积累运用语言。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指名读、教师范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通过朗读,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青年人美好品质的认识。

  反思:一节课下来,我有许多感想,虽然能根据教材的要求,能按自己预设的思路完成教学任务,但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评价的语言欠缺,读中感悟落实不到位。同时也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十分重要。我们一直说:备课,最重要的是备学生。但是,我觉得,教师的'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自己。因为,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设计精彩的课堂语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同时,教师还要有收放自如的应变能力:当课堂中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解决,让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把教学目标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语文,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虽然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人,只有自省,才能常新。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7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悬念叠出,篇末解疑是本文的主要特点。读这篇文章,会让你产生许多疑问。文题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文本也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这位青年是谁?他的金鱼为什么画得那么像?当别人惊叹他画得好时他为什么毫无反应?等等这些层见迭出的疑团,直到文章最后才一下全都解开,使读者恍然大悟。这样写,不仅能紧紧吸引读者的兴趣,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其次,本文对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是一篇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于一体的很好的语言学习范例。一方面,学生可以从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的感染,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能合理运用部分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几句话。

  2、品味“游”字,懂得一个好的文题更能吸引读者。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练习抓住人物特点,用简要的语言描写外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抓住人物特点,用简要的语言描写外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题

  板书:鱼游到了纸上

  有什么疑问吗?

  是啊,鱼只能画到纸上,怎么可能“游”到纸上呢?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那就自己去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第一遍读:带着疑问自由读。

  反馈:你心中的疑问解决了吗?

  小结:同学们读得特别有味道,我想很多同学就是被这个“游”字所吸引。如果文章的题目用“鱼画到了纸上”,恐怕这篇文章就不能这么强烈激起我们读书的欲望了。你们看这就是一个好文题的魅力所在。同学们也可以尝试给自己的作文取这么一个充满吸引力的题目。

  2、第二遍读:带着任务仔细读。

  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划出与课文题目相照应的句子。

  反馈:字词检查

  第一组词:花港 厂徽 聋哑人

  指名读,联系课文内容用上这几个词说话。

  第二组词:清澈见底 一壶茶 金鱼缸 赏心悦目

  联系课文内容用上这几个词说几句话。

  书写指导:港 澈 壶 徽 (指导重点:写正确、端正)

  三、品读“游”

  1、交流:文中那些句子于课文题目相照应。

  小结:给文章确定题目的时候,这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或者对文中的一句话、一个说法进行提炼,作为文章的题目。

  2、出示句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1)指名读,引导读出这样惊奇的感觉。

  (2)小女孩为什么这么惊奇?他仿佛看到了一条怎样的金鱼?

  小结:把一句话就读成了一幅幅画面,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如果,我们再能把脑海中那幅灵动的画面又浓缩成这样一句话,相信你会读出新的感觉。

  (3)练习感情朗读。

  四、研读外貌描写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神奇的青年?请你划出文中描写青年外貌的一句话。

  2、口头填空:他( )身材,长得( ),一对大眼睛( )。

  3、读了这样的外貌描写,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青年?

  小结:带给你这些感觉的无非就是括号里的这几个词。大家看,青年的外貌描写语言非常简洁。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一个青年的形象已鲜明地展示在我们眼前。看来描写一个人的外貌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抓住特点,三言两语,也能把一个人物形象写的鲜活。

  4、出示小女孩图片,抓住人物的特点,试着用一两句话来写一写她的外貌。

  五、研读动作描写

  就是这么一位秀气的青年,竟然把鱼给画活了。想不想看一看他究竟是怎样画鱼?找出描写青年画画的自然段,读一读。

  1、出示描写青年画画的段落。

  2、青年在怎样地画画?用这段话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一丝不苟”是什么意思?

  你平时会一丝不苟地做那些事?

  3、圈出描写青年画画动作的.两个词。

  工笔细描  挥笔速写

  怎样画是工笔细描?怎样画又是挥笔速写呢?你能比较一下这两种画法不同在哪里吗?(速度,细致程度,内容)

  4、练习朗读,读出两种画法的不同感觉?

  小结:青年不管是工笔细描,还是挥笔速写,都是那样一丝不苟,才把金鱼画得惟妙惟肖,让人觉得是鱼游到了纸上。其实青年不仅画画是如此一丝不苟,他还有更多的时间在一丝不苟地干什么?让鱼游到纸上的真正秘诀是什么?我们下堂课再讨论

  【教学反思】

  语言的学习需要范例。这篇课文写作特点鲜明,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挖掘的地方。但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怎样的语言学习才能最有效,这是我在做教学预设时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教学预案几经易稿,最后确定把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1)文题的特点解析。文章题目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文题与文本内容相照应,是本文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了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有利于提高学生作文时确定文题的能力,取得一定的实效。

  (2)外貌描写的品读与写作模仿。由于对本文的外貌描写已抓住特点,故学生在仿写时对这一写作要求了然于心,在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些仿写得精彩的句子,教给了学生一种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3)人物动作描写与人物的精神内涵。由于课堂节奏没有掌握好,前半节课有些松散,后半节课就显得仓促了。原来预设的从人物动作领略人物精神内涵的目标落实得不到位,影响了学习效果。所以在课堂生成与预设有出入的时候,教师要能够及时调整教案,要以追求学习的实际效果为目标,而不是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已完成。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8

  本课我在练习设计上比较有特色。

  1.第一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紧紧抓住“聋哑青年”爱鱼的特点进行深入理解。首先理解“忘我的境界”的意思,在到课文中找根据,具体感受“忘我的境界”。在找根据的过程中,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从能力培养的角度讲,该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与表达的能力。 2.第二题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入地理解,使聋哑青年的形象更加突出。首先应让学生分别理解“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的意思,然后紧扣一个“先”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弄清“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在理解的过程中,凸现聋哑青年勤于观察、刻苦练习到了忘我境界的形象,使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得到锻炼。 3.第三题,重在语言的积累。在朗读与抄写中,体会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自主性练习] 一、读句子,回答问题。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1.“忘我的境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先认真读课文,找出相关的部分。把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说说,再简要地写下来。 二、读课文,自由分组研讨以下问题后选出发言人全班交流。 1.“金鱼游到纸上来啦”是谁说的?为什么这样说? 2.“鱼先游到我的心里”是谁说的?是什么意思? 3.鱼“游到心里”与“游到纸上”有什么关系? 三、聋哑青年的外貌是怎样的?他看鱼、画鱼时的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再体会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并选择其中的两三句抄写下来。 引导学生围绕课后第二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首先看是否正确地理解了两句话的意思,再考察对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是否理解,是否能对“先”字的含义作出正确的解释。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9

  上过这节《鱼游到了纸上》第一课时后,我认为我的教学设计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引导学生反复以各种方式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从而引导学生从“游”字切入,以带“游”的句子贯穿全文,以“游”字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在40分钟的课堂里学生都是愉悦主动地学习,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的体会,简单地悟出了文章的含义,学习了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由此来体会这是一个怎样的青年。

  我认为在这节课中好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游”动全身

  以“游”字为出发点。当学生通过自由读书并找出带游的句子,自由朗读比较难读的句子,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了带“游”字的句子后,我又通过引读与七名学生借“游”字通读课文,把整篇文章的大意很巧妙的展现出来。这样的读文形式新颖,别致,避免了泛泛的枯燥读文,也激起了学生的读文兴趣。

  二、别出心裁的导入,让课堂“活”了起来

  通过送给孩子们一份猜谜礼物(一缸金鱼),不仅让孩子们积极地去动脑思考及学习,还让孩子们感受到本篇课文题目的新意,让孩子们体会到“鱼游到了纸上”和“鱼画到了纸上”这两种题目的不一样,从而使孩子们学会引人入胜的写作题目的好方法。金鱼与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回到青年看鱼画鱼时的认真与忘我。

  三、品味重点语句

  我在教学中抓住了表现青年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忘我的境界”的'语句,进行语言文字的品析。通过让学生看鱼并和全班同学互动表演,在让孩子们体会到“呆呆地、静静地、忘我的境界”这些词语的深层含义之余,也让孩子们领会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在表演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鱼互动,由表及里,即懂了句意又挖掘了生成点,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与此同时也达到了课堂的高潮。

  本节课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阅读课文,通过自由读、引读、默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文使学生在朗读中,培养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朗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学生明白了这是一个细心观察、全神贯注、勤奋专注的青年。

  我认为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虽然我这节课按自己的预设思路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也有一些遗憾。

  例如:在课的后半部分引导得不够深入,出现了急于求成的现象,有个别学生没能真正体会到青年的品质,应该多请几位同学回答,层层深入就更好了。

  这节语文课我一共讲了四次,教案和课件都有四次改动,每一次改动都让我多思考一次文章的内涵。虽然讲课后还是觉得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我觉得自己每一次都在慢慢地进步。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10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27课《鱼游到了纸上》一文,通过对聋哑青年观鱼、画鱼表现的细致描写,赞美了其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观察细微、构思巧妙成文,写得有情有趣,有声有色,生动感人。其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很喜爱阅读的一篇课文。下面是我对《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我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充分地朗读课文。在学生深入地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以青年的特别为主线,把教学的核心目标锁定于“感悟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引领学生学习青年看鱼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句子,青年画鱼画得栩栩如生的句子。感悟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必须先游到心里。

  为了落实《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围绕“读”而展开的。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抓住关键句、关键词理解课文,感受青年看鱼的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画鱼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课文画鱼这一个内容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句式对比、引读、反复强调等方式进行读议结合,在读和议中,认识到聋哑青年身残志坚、勤奋专注、执著追求的品质,并受到感染。教学中反复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课堂小练笔让学生有情可抒,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但遗憾的是课堂气氛没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回答问题总是答不到点子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敢于挑战自身的弱点,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及时纠正,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不可能不上公开课,每一次上公开课都是一种历练,每一次历练都是一次超越,每一次超越都是痛并快乐的成长,而每一点的成长都让你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自己还是很难做到游刃有余,有太多的束缚,有太多的担心。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11

  本课我在练习设计上比较有特色。

  1、第一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紧紧抓住“聋哑青年”爱鱼的特点进行深入理解。首先理解“忘我的境界”的意思,在到课文中找根据,具体感受“忘我的境界”。在找根据的过程中,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从能力培养的角度讲,该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与表达的'能力。

  2、第二题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入地理解,使聋哑青年的形象更加突出。首先应让学生分别理解“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的意思,然后紧扣一个“先”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弄清“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在理解的过程中,凸现聋哑青年勤于观察、刻苦练习到了忘我境界的形象,使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得到锻炼。

  3、第三题,重在语言的积累。在朗读与抄写中,体会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自主性练习]

  一、读句子,回答问题。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1、“忘我的境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先认真读课文,找出相关的部分。把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说说,再简要地写下来。

  二、读课文,自由分组研讨以下问题后选出发言人全班交流。

  1、“金鱼游到纸上来啦”是谁说的?为什么这样说?

  2、“鱼先游到我的心里”是谁说的?是什么意思?

  3、鱼“游到心里”与“游到纸上”有什么关系?

  三、聋哑青年的外貌是怎样的?他看鱼、画鱼时的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再体会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并选择其中的两三句抄写下来。

  引导学生围绕课后第二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首先看是否正确地理解了两句话的意思,再考察对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是否理解,是否能对“先”字的含义作出正确的解释。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12

  我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文章重点,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不足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还抠得还不够深,比如说在对“赞叹”进行换词练习时,不要仅仅只是让同学知道可以换为“赞赏”,“赞美”,“称赞”“赞扬”,而应该再往前走一步,为什么用“赞叹”,而不用其它的词?从而让学生对这些词的用法有更明确的认识。在为“一丝不苟”找近义词时,可以创设多种语境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用一丝不苟。此外对课文适当进行延伸和扩展效果更好,比如开始教学时对西湖八景作简单的介绍。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师生间的配合比较默契,但整个课堂气氛感觉有点闷,学生没放开,老师也没放开,没能达到活而和谐的境界。我想这主要原因在于我的.教学思路不够清晰,问题多而乱,使学生回答得也杂而散。如果我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紧扣课题,问“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引导学生抓住青年画鱼的句子进行感悟,体会到句子意思是说青年鱼画得像真的一样。

  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像呢?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青年认真观鱼的句子体会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这样条理会更好些,也就可以避免学生回答得散乱,师花很多时间去引导了,从而也能更好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13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促进每一位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接下来,我就结合《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从“研读教材”、“抓准四个着力点”、“落实一个统一”,“贯穿一个对话”四方面向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研读教材,把握重点,力求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目标明确

  准确生动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在文本解读时,我主要从普通读者、学生收获、教师教学三方面潜心研读教材。

  作为一位普通读者赏读课文,随着作者对文中主人公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爱鱼成癖、观鱼似醉、画鱼如生的聋哑青年形象在我的心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同时还感悟到本文的语言平实但含义深刻,给人以启迪,对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刻画传神,细致入微、耐人寻味。

  第二步,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

  在此基础上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内核”部分,这些内核往往居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它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语段、一个情感点。我抓的是题眼“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课堂上就将此做为教学的切入点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深入研读,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创新点、发展。当然这一课特殊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不止一处,还可以抓“举止特别”“忘我的境界” “融为一体”,这些点,都能够引出本文的重点词句,但不管抓哪一个,目的就是提炼教材精华,使教学内容更简约。

  根据学段要求、学情以及本文的特点,确我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青年人绘画时专注、勤奋的品质。

  3、通过边读边想象,体会重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作者对人物描写的细致传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就今天四三班学生的表现来看,以上目标基本达成了。

  二、抓住四个着力点,实现发展性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学生围绕课题和本文一个含义深刻的语句提出了“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为什么说“先游到他的心里”这样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恰恰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透过这两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课堂上,当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抓重点词,经选训练点,在训练中得到发展: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进行语文字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感受到青年人的专注和忘我,又感悟到这样的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不仅读出词语表面的意思,还读懂了词语背后蕴含的东西。在这样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3、抓重点句,挖掘生成点,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人们赞叹着、议论着,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我抓住“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利用文中插图,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景,由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

  4、抓重点段,在品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文第七自然段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青年人作画时的一丝不苟和技艺娴熟,把金鱼画的栩栩如生。教学时通过想象情境、品味词句,把“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比,反复朗读,学生进入了文本,渐入佳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能成诵,积累语言,实际上是水到渠成。

  三、落实一个统一,即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中,不是孤零零地进行语文文字训练,也不是脱离语言文字凭空感悟,而是让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有机的结合,以求达到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让情感涌动在学生心中,同时语言的魅力萦绕在学生脑际,从中还习得了学法。

  四、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话”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而对话对于教育,对于语文教学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地过程中进行。”鉴于此,我和学校的几位教师曾经搞过一个《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对话教学的研究》校本实验,因此对对话教学有一定的实践体验。经过研究,我们发现,通过“对话式”语文教学,师生双方之间可以相倾听和交流,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能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好。

  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学生自我对话等。在这其中,创设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情意,为阅读教学最为重要和有效的一环。

  生本对话,不言而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与文本、与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

  对于生本对话,本课设计主要有3处:

  第一处,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由作者一个点的描述在学生心中立体多维的显现出来,我站在作者的视角,还原文本,为学生创设情境。“身边看鱼的男女老少,个个有说有笑,唯独他那么特别”“等到太阳下山了,又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看鱼”,“春去秋来,作者又一次遇见了他”。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把课文读得更有滋味了,而且进入了这种情境,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第二处,就是“赞叹着和议论着”那里,学生一下子从读者成了课文中的一个个角色,完全走进了文本,经过在附小那次讲课,我也对这一环节进行了反思,因为许多同学都在用不同的声音赞叹,没有议论的。所以我又在同学们赞叹时加了一句“人们赞叹着,可青年人连头也不抬,大家感觉有些不可思议,议论声也随之而来,接下来,的确就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第三处,是一个细节问题,因为主人公是聋哑人这一身份的特殊性,有些学生会把没有任何反应归结为对周围人的赞叹是他听不到而已。如果这样理解,对青年人专注入迷的品质就大打了折扣,于是我追问了一句“有人认为,他是聋哑人,没有反应,是很正常的事,你认为呢?”学生做出反应后,我又说“即使他是一位聋哑人,他也可以怎么做?”紧接着就是“抬起头”“打手势”“炫耀着”……一系列地反问如此设身处地地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感悟到他专心到了入迷的程度。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14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27课《鱼游到了纸上》一文,通过对聋哑青年观鱼、画鱼表现的细致描写,赞美了其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观察细微、构思巧妙成文,写得有情有趣,有声有色,生动感人。其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很喜爱阅读的一篇课文。下面是我对《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反思。

  海尔集团总经理张瑞敏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能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不平凡,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不简单”。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也是我的座右铭。我虽很难做到,却在努力靠近它。

  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我曾先后设计了3条线:第一次试教:抓课题“鱼游到了纸上”为主线;第二次试教:抓青年的特别为主线;第三次试教:抓课文的 7处带“游”字的句子为主线,最后我把教学的核心目标锁定于“感悟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精心找准了进入文本的发窍处:引领学生学习青年看鱼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句子,青年画鱼画得栩栩如生的句子。感悟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为主线,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必须先游到心里。

  为了落实《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围绕“读”而展开的。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抓住关键句、关键词理解课文,感受青年看鱼的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画鱼得栩栩如生,在教学课文的`画鱼这一个内容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句式对比、引读、反复强调等方式进行读议结合,在读和议中,认识到聋哑青年身残志坚、勤奋专注、执着追求的品质,并受到感染。教学中反复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课堂小练笔让学生有情可抒,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每个人也都要有这种敢于自省、自察的勇气,因为“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只有敢于挑战自身的弱点,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及时纠正,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生命的质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可能不上公开课,每一次上公开课都是一种历练,每一次历练都是一次超越,每一次超越都是痛并快乐的成长,而每一点的成长都让你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自己还是很难做到游刃有余,有太多的束缚,有太多的担心,感叹于自己的卑微,感叹于自己的渺小,然而,卑微不能成为我鼓足不前得理由,渺小不能阻挡我前进的脚步!我将在卑微与渺小中努力做到不卑微、不渺。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15

  《鱼游到纸上》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本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青年的外貌、观鱼、画鱼动作神态的相关语句,再依据这些文字,在空白处作一定的批注,写下一些自己的点滴体会,并谈谈自己通过朗读体会到的人物形象。最后谈对“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理解,然后再进行交流、探讨、达到理解课文的内容、品味语句,体会人物品质的目的。在学文,美读之后,我还引导了学生积累运用文章写作方法,完成课后小练笔,做到读写、读思结合。

  《鱼游到纸上》这一节的教学比较成功,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设计中,故意把课题错写成“鱼画到纸上”,由此产生疑问,启发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会纷纷提出:鱼应该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是谁使鱼游到纸上来的?他是怎样使鱼游到纸上来的?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了全文的中心思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鱼“游到纸上”,“游到心里”的原因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

  在此基础上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内核”部分,这些内核往往居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它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语段、一个情感点。我抓的是题眼“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 课堂上就将此做为教学的切入点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深入研读,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创新点、发展。当然这一课特殊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不止一处,还可以抓“举止特别”“忘我的境界”“融为一体”,这些点,都能够引出本文的重点词句,但不管抓哪一个,目的就是提炼教材精华,使教学内容更简约。

  4、抓重点词,经选训练点,在训练中得到发展。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进行语文字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感受到青年人的专注和忘我,又感悟到这样的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不仅读出词语表面的意思,还读懂了词语背后蕴含的东西。在这样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5、抓重点句,挖掘生成点,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人们赞叹着、议论着,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我抓住“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利用文中插图,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景,由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

  本节课孩子学习兴趣很浓,回答也很积极但细节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对于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准确丰富,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进行朗读方面还未很好地体现出人物的情感。还需激励学生在思考上逐层深入。在这一点上要继续努力。

  通过这节课自己也学到了很多,收获很多,感受也很多。语文,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因为只有不断自省,才能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