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故事

时间:2023-02-22 08:30:26 成语 我要投稿

有关成语的故事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过成语吧,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成语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成语的故事

有关成语的故事1

  成语机不可失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旧唐书·李靖传》。

  机不可夫

  这个成语来源于《旧唐书·李靖传》。

  唐朝初期的李靖,为李渊建立唐王朝出过力£李渊当皇帝e不久,李靖上书平定长江中游地区称帝的萧铣。李渊采纳了他的计策,任命他为引军总管,并作为李渊的'堂侄李孝慕的副手,率军前去讨伐萧铣。

  公元M丨年8月,唐军队伍到达夔州。萧铣以为正值秋汛期间,江水上涨,唐军不敢进人危险的三峡地区,因此不作任何陴备。

  唐军将领中,对是否要在此时渡三峡也看法不一。许多将领认为,在水涨时渡江太危险,希望水位下降后再进兵。但是李靖认为,兵贵神速,现在时机难得,不可错过。

  李孝慕采纳他的意见,决定进兵。萧铣得知后,赶紧派部将文士弘抵御唐军。李孝慕打算出击,但李靖考虑到文士弘是萧铁的一员猛将,一时很难打垮他,建议等敌军士气衰落时再出击,李孝慕不听,亲自率军出战,结果大败而归。

  李靖见敌兵在追击中抢掠r许多东西,每人身上背得重重的,觉得这又是个好机会,就乘机出击,结果大败敌军,又挽回了败局。最后,李靖率军把萧铣包围在江陵城里,萧铢只好投降。

有关成语的故事2

  【成语故事:叶公好龙】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 假龙。

  【成语故事:叶公好龙】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 假龙。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画上眼睛。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可惜,就请张僧繇把眼睛补上去。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吓唬人。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两条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成语故事:屠龙之技】

  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

  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

  “屠龙之技”比喻毫无实际用途的本领。

有关成语的故事3

  得过且过:只要勉强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也指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任。

  【成语故事】

  相传在山西五台山上,有一种形状像鸡的小鸟,名叫寒号虫(鸟)。古书上又称它为盍(hé)旦、曷旦或独春。它生着四只脚,两只肉翅,不能飞得很远。拉下来的粪像豆子一样的大,潮湿时气味臊恶,干燥以后变得黑而光润,就是医家所说的五灵脂。

  随着一年季节的变换,寒号虫的外貌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烈日当空、绿树成荫的盛夏,它的周身长满了五彩的羽毛,显得丰润华丽绚烂夺目。这时,寒号虫就会从林子里飞出来,在阳光下扑打着翅膀,得意地鸣叫:“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

  可是,到了朔风凛冽、雪花飘飞的寒冬,它便落尽了所有的羽毛,变得像只刚出壳的`鸡雏,显出一副狼狈寒酸的丑相。这时,它再也不敢飞出林子,只能躲在树丛深处,有气无力地哀鸣:“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元末明初的着名学者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载下这则传说后,深有感慨地说:“当今世界上有些人,并无什么才学和操守,一旦小有成就,便趾高气扬,认为天下再没有人超过自己了;等到稍为碰上一点挫折时,又马上变得像只丧家之狗,俯首贴耳,摇尾乞怜。这种人比起寒号虫来,又有什么两样呢!”

  ——《南村辍耕录》

  解释:只要勉强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也指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任。得,能够;且,姑且。

  【造句】

  1、你这样得过且过的只会让你的人生越来越失败。

  2、我们不能得过且过的过完我们有限的生命时光。

  3、在大学里面得过且过只会让你一无所获。

  4、我觉得你现在的一无所获就是因为你这几年一直得过且过的过日子。

  5、这样每天都是得过且过的过日子有什么意思呢

  6、千万不要得过且过的就把你的上半辈子过完了。

  7、如果你上半辈子得过且过那你的下半辈子也不会过的很幸福的。

有关成语的故事4

  伯乐相马

  春秋时期,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非常善于识别马匹的优劣。于是人们用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官名字伯乐来称呼他。

  一次,伯乐路过一个地方,看见一匹很瘦很瘦的马。那匹瘦马拉着一车盐巴,慢慢地向前走着。它越走越慢,已经累得浑身大汗淋漓,几乎走不动了。伯乐乘的马赶上了那匹瘦马拉的盐车。伯乐仔细看了一下,不禁惊叫起来:“唉呀,这是一匹千里马啊。”他立刻跳下了车,脱下自己的袍子盖在瘦马的.身上。他为千里马受委屈而难过得痛哭起来。那匹千里马遇到了知音,仰起头来放声嘶叫。那叫声直云霄,好像金石般铿锵动人。

有关成语的故事5

  朽木难雕

  还有朽木难雕这个成语我也记的很清晰,它的故事是说孔子的学生宰予说起话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来娓娓悦耳,孔子认为他必成大器,可是不久宰予暴露了懒散的毛病,一天孔子在岁的时候,曾有人推举他去做官司,他没有容许,仍旧不懈地努力读书。

  给大家讲课,可宰予却在房间里睡大觉,学生们听到了之后哄堂大笑,孔子叹了口气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经气说:“腐烂的木头是雕刻不得的,粪土似得墙壁是粉刷不得的。宰予是个言行不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一的人,我要从他那吸取教训,不能再以言信人了!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国家的栋梁之才。

有关成语的故事6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有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仪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yǔ),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人们会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卫国国君就赐他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

  后来人们常用“不耻下问”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耻,以为耻辱。

有关成语的故事7

  公孙阅早就看中了钟离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有意将庞涓陷害孙膑的事实悄悄告诉孙膑。

  孙膑对庞涓所为气愤之极,但无计可施,情急这中想到临别之时鬼谷子送给他的锦囊秘计。他依据鬼谷子之计,装疯卖傻,将抄录的.部分兵法全部烧毁。

  庞涓不相信孙膑真疯,多次试探,都没看出破绽。庞涓还是放心不下。

  钟离秋盼望孙膑不是真疯,向孙膑倾吐真情,以期打动孙膑。孙膑无动于衷,仍疯疯癫癫。钟离秋痛苦万分,当着孙膑的面拨剑自杀,孙膑见死不救,钟离秋彻底失望。暗中监视孙膑的庞涓因此也信以为真。

有关成语的故事8

  1、冰肌玉骨

  出处:后蜀·孟昶《避暑摩诃池上作》诗:“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解释:指女子的肌肤若冰雪,骨骼像玉石。典故的含义是形容纯洁而美丽的女子,也可形容梅花的傲寒斗艳。

  2、冰清玉润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引《卫玠别传》:“裴叔道曰:“妻父有冰清之姿,婿有璧润之望。”

  解释:指岳父像冰那样清洁,女婿像玉那样温润。古文中也有将翁婿称为“冰玉”的。

  3、冰清玉洁

  出处:三国·魏·曹植《光禄大夫荀侯诔》:“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法而不威,和而不亵。”

  解释:指像冰那样清明,像玉那样纯洁,形容操行清白、品格高洁,也可以比喻官吏办事清明公正。即“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洁而正威,和而不亵”。

  4、不吝金玉

  出处: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九:“恰好听到树上黄莺巧啭,就对拜住道:‘老夫再欲求教,将《满江红》调赋“莺”一首,望~,意下如何?’”

  解释:指不吝惜金玉,成语中的“金玉”是指宝贵的意思,不吝金玉是请人指教时的客气话,是欢迎批评指正,希望不要吝惜宝贵意见。

  5、堆金积玉

  出处:唐·李贺《昌谷集·嘲少年》诗:“堆金积玉夸豪毅。”

  解释:金玉为细软珍贵之物,一般在匣箱中锁起,如果堆放说明金玉太多,形容占有的财富极多,也有的可能为显富而为之。

  6、粉妆玉琢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十七回:“饮过三巡,竹山偷眼睃视妇人,粉妆玉琢,娇艳惊人。”

  解释:白装饰的`,白玉雕琢的。多形容雪景,也可形容小孩生活的白净可爱。

  7、怀璧其罪

  出处:《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解释:身上藏有璧玉,因而成了罪过。转意比喻有才能的人遭到嫉妒。即“匹夫无罪,怀璧乓罪”。

  8、怀瑾握瑜

  出处:战国·楚·屈原《楚辞·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解释:瑾瑜均为美玉别称,直意是指衣里怀着瑾,手里拿着瑜。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9、金科玉律

  出处:汉·扬雄《剧秦美新》:“懿律嘉量,金科玉条。”

  解释:科律均指法律条文;原来是形容法律条文尽善尽美,现在多指不可改变的条规。

  10、金口玉言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朝见天子,拜舞已毕,天子金口玉言。”

  解释:古代称皇帝讲的话,后来有时泛指说话不能改变。

有关成语的故事9

  谈虎色变

  北宋有名理学家程颢说:从前一个曾被老虎咬伤的农夫深知老虎的`厉害,一次他听说老虎在外地咬伤了人,四周的人听了十分惊讶,而他则惊慌失色。因为他有被咬的亲身感受,讨论学问的人要获得真知应当明白这个道理。

  【出处】宋·《二程遗书》卷二上:“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

  【释读】原意是说被虎咬过的人才真知虎的厉害。比方一提到可怕的事就心情紧急起来,连脸色都变了。

有关成语的故事10

  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器重他,封他为河间公。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明过人,学富五车,是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是很高的达官贵人,很是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听完李彪的话后,不以为然地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呢?

  孝文帝听了他们的争论,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意思是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吗?

有关成语的故事11

  田忌赛马

  齐国的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田忌的好朋友孙膑给田忌出了一个主意,再次和齐威王比试的时候,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田忌赢了齐威王。还将以前输给齐威王的钱都赢回来了.

有关成语的故事12

  这个成语是从《孟子·尽心下》记载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来的: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孝子。他的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儒家传为美谈。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这件事向孟子提问: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样东西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公孙丑说: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什么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不戒脍炙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根据以上记载,后人引申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多指诗文)。

有关成语的故事13

  手不释卷(shǒu bù shì juàn)

  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

  停了停, 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映月读书(yìng yuè dú shū)

  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他每当读到月亮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顾不得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牛角挂书(niú jiǎo guà shū)

  把书挂在牛角上抓紧读书,比喻读书勤奋。

  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一次他要去绥山,怕途中耽搁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用蒲草编织成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一边骑牛一边读书,十分专注。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也丝毫没有察觉。勤学专注之功令人敬佩。

  凿壁偷光(záo bì tōu guāng)

  把与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读书十分刻苦的人。

  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 家里很穷,白天必须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用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圆木警枕( yuán mù jǐng zhěn)

  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

  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牧豕听经(mù shǐ tīng jīng)

  豕:猪。放牧猪羊时,停下来听别人讲经。指读书勤奋。

  后汉时琅邪有个叫承宫的,是个孤儿,从8岁给人放牧猪羊。乡里人徐子盛给几百个学生讲授《春秋经》。一次承宫放牧经过,在那儿休息时听见《春秋经》,于是请求留下,为学生们拾柴。虽然过了几年艰苦的生活,但承宫都勤学不倦。后来天下大乱,承宫和妻子到了蒙阴山,努力耕种。庄稼快熟时,有人来说那地是他的,承宫也不和他计较,把地让给他就离开了。永平年间,承宫被朝廷封作博士,最后还作到了侍中祭酒,他的名声一直传扬到了北方遥远的匈奴。

  燃糠自照(rán kāng zì zhào)

  点燃谷糠用来照明学习。比喻勤奋好学。

  南朝时期,有一个叫顾欢的孩子,非常好学。因为家中贫穷,所以不能进乡中的学校学习。但他却不放松自己,整天跑到校舍后去听先生讲课,而且听到的知识从不遗忘。晚上则点亮松枝或燃着稻糠,用来取光学习,从不间断。经过多年勤奋自学,顾欢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才、对社会有用的人。《太平广记》卷一七五《李琪》记载,唐代李琪为母亲守墓期间,点燃稻糠或柴禾取光,在夜间苦读,竟读完了数千卷书。后人因以“燃糠自照”为勤奋学习的典故。

有关成语的故事14

  魏王和赵王订了和好的条约,要把儿子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作抵押,派大臣庞葱陪去。庞葱临走之前,对魏王说:“如果有一个人报告大王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大王相信不相信呢?”魏王回答说:“我不相信。老虎怎么会跑到大街上来呢?”庞葱接着问:“如果有两个人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大王相信不相信呢?”魏王回答说:“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倒半信半疑了。”庞葱又问:“如果三个人都这么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大王还相信不相信呢?”魏王回答说:“大家都这么说,我只有相信了。”庞葱说:“老虎不会跑到大街上来,这是谁都知道的。只因为三个人都这么说,大街上的老虎就成了真的了。我想邯郸跟大梁(魏国的都城)比宫里跟大街远得多,只怕背后议论我的人还不止三个,请大王仔细考查才好。”魏王点头说:“我知道了,您放心去吧!”庞葱于是陪着魏王的'儿子上赵国去了。后来果然有许多人说庞葱的坏话,魏王听了果然相信了,就不让庞葱再去见他。

  “三人成虎”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一个谣言因为说的人多了,听的人就信以为真,可以用“三人成虎”来比喻。

有关成语的故事15

  【 郑人买履】

  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他先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做了一个尺子。可是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却发现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对卖鞋的人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来再买。"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张张地跑到集市。这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没有买到鞋子。

  别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却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脚。"

  寓意: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买椟还珠】

  传说楚国有个珠宝商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做一个很漂亮的用名贵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还镶嵌着宝石和翡翠,看起来十分华贵。一个郑国的买主抱着珍珠匣子便以高价买下,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楚国商人。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对牛弹琴】

  古代音乐家公明仪每次弹琴时,他的琴声引来很多鸟儿与蝴蝶。当看到水牛在吃草,就对水牛弹奏几曲,结果水牛无动于衷地走开,公明仪大叹:“对牛弹琴,一窍不通。”

  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南辕北辙】

  战国时期,魏安王决定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大臣们都反对他,季梁给他讲一个故事:太行山的一个人驾车准备到楚国去,但他却坚持往北走,这样越走越远。争霸不是靠打仗,而是靠赢得民心,靠打仗就像南辕北辙一样。魏安王决定不打仗了。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东施效颦】

  说春秋时候,越国有个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丽、漂亮,一举一动也很动人。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皱眉头。因为人们喜欢她,所以她这副病态,在人们眼里也妩媚可爱,楚楚动人。

  西施的'邻村有个丑姑娘叫东施,总是想方设法打扮自己。有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见西施手捂胸口,紧皱眉头,显得异常美丽。她想难怪人们说她漂亮,原来是做出这种样子。如果我也做这个姿势,肯定就变漂亮了。于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态。结果人们见了原来就丑的她,现在变成这种疯疯癫癫的样子,象见了鬼一样,赶紧把门关上。

  【痴人说梦】

  从前一个外国和尚到一座中国庙里烧香,庙里的小和尚问他何姓及来自何国,外国和尚不懂他的话,跟着说何姓何国人。小和尚向住持报告外面来了何国一个姓何的和尚。众和尚纷纷出来看热闹,搞得大家啼笑皆非。

  原指对痴人说梦话而痴人信以为真。比喻凭借荒唐的想象胡言乱语。

  【一言九鼎 】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患得患失】

  春秋时期,孔子经常与学生讨论为人的问题,他说:可鄙的庸俗低级的家伙不能与之同事,当他没得到权势或好处时,他生怕得不到就想方设法得到。而当他得到时,却又怕丢失掉。像这样的人都是利欲熏心,处处为个人打算,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

  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拔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