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小故事

时间:2022-11-28 15:19:47 成语 我要投稿

成语小故事(15篇)

成语小故事1

  蔡文姬名琰(音ran),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其父左中郎将邕(音yong拥),是汉末的著名学者,以文章驰名于世。文姬自幼聪颖,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后来,在董卓之乱中,匈奴入侵,公元196年为匈奴人虏获,做了左贤王的王后,在匈奴留居十二年,生了二子。直到中原地区为曹操统一后,公元208年曹操才派人把她接回。蔡琰在匈奴十二年,饱尝艰辛,她怀念祖国,思念亲人,曾作了《胡笳十八拍》来倾诉自己思亲思国的感情。后来,刘商拟作的《胡笳十八拍》对蔡文姬嫁到匈奴后的.遭遇与心情也作了描写。其中有这样两句诗:

成语小故事(15篇)

  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诗的意思是说:蔡文姬到匈奴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好像天地都倒了个个儿,连北斗星都转到南面去了。

  这个故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它启示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与事。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折问题,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与处理问题。

成语小故事2

  先礼后兵,指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它强硬手段解决。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北海相孔融被黄巾军包围,处境危难,孔融派人请来刘备的军队解了围,紧接着,徐州太守陶谦又向刘备告急,称徐州被曹操兵马围困,请刘备派兵解围。

  刘备带领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冲入曹军,杀出一条血路,进入徐州城内。

  陶谦请刘备进入府衙,拿出徐州印信交给刘备说;“如今国事纷乱,朝纲不振。你是汉朝宗亲,正该力扶社稷。我年老昏庸,愿将徐州相让。”

  刘备推辞说:“我功微德薄,今天来救助本是出于大义,哪敢有吞并之心?”

  在一旁的官员们见这样推来推去难以有结果,劝解说:“如今曹操兵临城下,最好先商议退兵之计,以后再议让位之事。”

  刘备认为这个建议不错,便说:“我先给曹操写封信,劝他退兵,要是他不同意,再同他交战也不迟。”

  他在信中写道:“国内如今忧患无穷,董卓的余党还没有肃清,到处都是造反的农民,你应以朝廷为重,不要图报私仇。如果你撤走徐州之兵,以救国难,将是天下的幸事!”

  曹操看完信后大发雷霆地说:“刘备是什么人,竟敢来教训我!把送信的人拖去斩首,我倒要看看刘备到底有什么能耐!”

  曹操的`谋士郭嘉劝解说:“刘备远道而来,先以礼相待,行不通再动兵。我们应该用好话去安慰他,以松懈他的斗志,然后以兵攻城,这样就可以获得成功。”

  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劝告,善待送信的使者,并给刘备写了回信,正在这时,有人报告说吕布已攻克兖州,正在进攻濮阳。

  曹操得到消息后心惊肉跳,大叫:“兖州丢失,我们无家可归了,立刻撤出徐州!”

  郭嘉下令撤兵,并对曹操说:“我们可以趁机给刘备卖个人情,说看在他面上,我们退兵了。”曹操心领神会,重新给刘备写了一封信。

  先礼后兵,就是出自这个典故,指办事情前先礼貌争取,实在不行然后再使用强制手段。

成语小故事3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权倾朝野,名气很大。棠邑大夫棠公逝世,崔杼前去吊唁,见棠公之妻棠姜姿容绝世,不禁心动神驰。他不顾众人的一再反对,终于娶棠姜为妻。齐庄公性喜渔色,他明知棠姜已是崔杼的妻子,仍勾引她,与她暗中来往。崔杼知道此事,十分生气,便假装有病,不去朝堂理事。

  齐庄公色胆包天,借探视崔杼之机和棠姜相会,表现出一副乐不可支的丑态。崔杼见国君这样欺负他,忍无可忍,设计将他杀了,改立景公为国君,自己担任丞相之职。

  齐国负责修写国史的人非常正直,要把这件事情公正地记录下来。崔杼听说后,多次暗示史官,要他为自己避讳一二。可是,耿直的史官还是写出了实情。他写道:“崔杼杀了他的君主。”在当时,弑君之罪可是十恶不赦的罪行,谁弑了君,必会被后世之人所谴责。崔杼见史官竟然跟他对着干,又羞又恼,心想你不给我留情面,我就不给你留活路。于是,凶狠的`崔杼将那名史官杀死。

  谁知道,继任的史官也是一个正直的人,还是秉笔直书,记录下崔杼的罪行。崔杼心想,既然能杀一个史官,为什么不能杀第二个,不信后来者不怕死。他为了让别人屈从于自己,把这个史官也杀了。可是,下一任史官仍坚持原则,保留崔杼弑君的内容。

  崔杼见史官们都如此正直,自己这样肆意杀人,也不会带来好处,只好就此作罢,放了史官们一马。

  后来阅读历史的人看到这一节时,都气愤地说,崔杼想掩盖自己的丑事,却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只能是欲盖弥彰。

成语小故事4

  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自由自在地在那里生活着。有一天忽然城门上燃起了大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声叫道:“不好了,城门着火了,我们赶快逃跑吧!”但是,其它鱼儿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他们居住的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结果,除了那条鱼外,别的鱼都设有逃走。

  这时,人们赶来救火,他们从池塘里舀水往城门上泼,不一会,火被熄灭了。由于舀干了池塘里的.水,没逃走的鱼全遭了殃。

  因为城门失火,导致没有逃走的鱼遭了殃,说明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如果割断联系就要受到惩罚。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成语小故事5

如狼牧羊

  西汉的时候,有一个叫宁成的官吏。宁成当过济南都尉,这个人非常狠毒刻薄,执行法律的时候非常严厉。当地的民众和富豪都怕他。

  汉武帝即位后,宁成升官当了内史。由于被对手参了一本,结果被抓起来坐了牢。后来,宁成贿赂高官,从监狱里逃了出来。逃出以后,他在乡间买了一千多顷的田地,雇用了几千家的'贫民为他耕种。没过几年,宁成凭着对农民所收的租子,很快发了财,成了当地有名的富豪。

  汉武帝可能还是比较欣赏他的,后来又想起用他当郡守。但是御史大夫公孙弘反对,他对汉武帝说:“我在山东当过小官,当时宁成是济南都尉,他这个人残暴无比,管理百姓就像用狼去牧羊。陛下不要让这个人去做官,否则百姓会怨声载道。”

  汉武帝当时听从了劝告,没有提拔宁成。不过没多久汉武帝还是起用宁成为关都尉,出入关的百姓听说宁成到了那里当官,一个个都不寒而栗,说:“我宁愿去面对一只老虎也不愿意面对宁成。”

  ◎成语释义

  比喻酷吏欺压人民。

  ◎故事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宁成为济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

  ◎出处译文

  宁成当济南都尉时,他的管理就好像是狼在放羊一样。

成语小故事6

  据说,伯乐年老的时侯,曾将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相马的知识与经验,写成一本书,名叫《相马经》。书上还由他画了插图,配合文字勾画出小马的形态。伯乐的儿子很想把父亲这项技能继承下来,他就抱着《相马经》读得很熟,自以为学到相马的本领,就按着书本上说的去找好马。由于他没有实际知识与经验,又死搬硬套,不从实际出发,找了好些时侯也没有找到一匹好马,而且还闹出了一个笑话。《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垒起的酒药饼”。有一天,他按照这条要求去找马,在道旁见到一只癞哈蟆,就用纸包起来,赶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好,额头与双眼跟你的书上说得差不多,就是蹄子不是垒起的酒药饼。”

  伯乐一听,本来很生气,但他知道儿子愚笨,就笑着说:“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意思是说,你找到的'这匹好是好,就是爱跳,你是驾驭不了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伯乐的儿子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照搬书本,结果弄出了笑话。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成语小故事7

  春秋时,晋国的文伯奉命出使东周,参加周景王王后的葬礼,籍谈任副使。这次葬礼很隆重,各诸侯国都来参加,还带了不少的贡品。

  葬礼过后,按当时的规定要脱下丧服,然后由周天子设宴招待前来吊丧的各国诸侯。当周景王招待文伯时,有意使用鲁国贡上的酒器。景王问文伯说:“鲁国的酒器好吗?是这次进贡的。”文伯回答说:“不错,鲁国到底是周公的后代,制作的东西就是好!”景王又说:“文伯啊,这次各诸侯国都有贡品献给朝廷,唯独晋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文伯一时无话可说,只好向籍谈拱拱手,让他回答。籍谈回答道:“我记得当初诸侯受封,都从周王那里接受了大量器物,借以安邦定国,所以他们能把器物回献给天子。而晋国呢?处在深山之中,同北方的少数民族为邻,远离周王室,所以,天子忙不过来,就没有送器物给晋国。现在晋国也无法回献。”

  原来籍谈是在埋怨周天子没送器物给晋国,景王不高兴地说:“你们忘记了吗?晋国的祖先是周成王的弟弟,难道他还会没有王室赠送的器物吗?据我所知,晋国曾先后得到过周王室赠送的鼓、大车、铠(kǎi)甲、香酒、雕刻过的弓以及勇士等,还有南阳一带的大片土地。有了功劳不会被忘记,有了贡品都要登记在册子上,使子孙们知道这是王室的'恩宠啊!你的祖先是掌管晋国典籍的官,所以后来以官职作为姓,不然你怎么姓籍呢?身为掌管典籍的官员的后代,怎么倒忘了晋国的旧典呢?”

  籍谈羞愧满面,只好与文伯提前退席。景王叹息地说:“籍谈的后代大概不会享有官职了吧?他举典故却忘了自己的祖先!”

  含义及用法:“数典忘祖”:一一数出典故却忘了祖先;后用来讽刺那种对事物本源或国家、社会的历史一无所知的人。

  注:周成王,周武王的儿子。

成语小故事8

  阿娇失宠

  这个典故出自《昭明文选》卷十六《赋.长门赋》。汉武帝刘彻的妻子陈阿娇非常得宠,被立为皇后。但后来陈皇后一直未生下独生子,她又嫉妒别的宫妃得宠,便暗中搞媚术和"巫盎"(用巫术诅咒的.办法)害人所以被汉武帝废弃,逼令住在长门宫中。她悲苦愁闷,想恢复过去皇后的地位。听说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是妙笔生花的大作家,就奉献一百斤黄金给司马相如和他妻子卓文君,请他们买酒喝。托司马相如为她写一篇能解脱苦闷生活的文章。司马相如就写成了《长门赋》,呈献给汉武帝,劝导他不记旧怨,重新和好。由此,陈皇后又得到汉武帝的宠爱。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有美无人赏、有才无人用的冷落境遇。

成语小故事9

  原意是在地上画出线路,就可成为图形,用来说明地理形势等。形容人点画之间就成文章,才能超群。

  此典出自汉·班固《汉书·张安世传》。

  敬侯张安世的长子千秋和大将军霍光的儿子霍禹都是西汉时的中郎将。

  一次,两人一起领兵跟随度辽将军范明友攻打乌桓国。战事结束后回到京城,千秋到霍府拜见霍光。霍光正在庭园散步,因为是世交晚辈,不必多礼,就请千秋到园中相见。

  交谈中,霍光询问千秋和乌桓交战的策略、山川形势等。千秋就将如何出兵、行军路线、交战情形等详细地讲给霍光听,为了使霍光听得更明白,就找了一根树枝,一边口述,一边就在地上画出交战区的'地理形势,兵力布置图,把双方的情况和交战过程介绍得清清楚楚,一点不漏。

  霍光接着问霍禹,霍禹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只说:“有文书记载。”霍光因此非常器重千秋,认为霍禹无能,叹气说:“从此后霍家将一代不如一代了,而张家将一代比一代强!”

  事实果然如此。霍光死后,担任大司马的霍禹谋反,霍氏家族全部被诛灭。张家子孙代代相传,仅宣帝、元帝两朝,担任侍中、中常侍等官职的张氏子弟就有几十人。

  人们说起此事时常常把他们两人作比较。

成语小故事10

  名落孙山:汉语成语,出自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指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参加举人的考试,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门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边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即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

  他这首诗的全部的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后来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成语小故事11

  妇人之仁

  历史上著名的大将韩信在楚汉相争时曾经投奔过项羽。由于项羽有勇无谋,不善用人,韩信得不到重用,于是离开了项羽投奔了刘邦。他投奔刘邦以后,开始也未被重用,也想过要走。后来萧何“月下追韩信”,才把他追了回来。

  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才拜韩信为大将。韩信被拜为大将以后,刘邦问他:“萧丞相屡次推荐将军。我想,将军一定有击破项羽的妙计,请将军指教。”

  韩信说:“我曾在项王手下做过事,知道他的本事,也知道他的弱点。项王大喝一声,上千的人都会被他吓倒,你看他多么勇猛。可是他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重用有本领的将领,他的勇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对待他人,又恭敬又有慈爱之心,说话挺温和,看见别人病了,他会掉眼泪,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给病人。可是人家立了功,应当封爵位时,他不封。就是封了,他还拿着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个角都磨光了,还舍不得交给人家。他的好心眼只不过是婆婆妈妈的好心眼罢了。”

  接着,韩信又分析了项羽的一些弱点和错误,指出刘邦必然能战胜项羽。

  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好几条,而项羽喜欢杀戮以至于丧失天下民心,吝于赏赐而不获将士拥戴是重要的`原因。

  ◎成语释义

  形容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故事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出处译文

  项王待人,又恭敬又有慈爱之心,说话挺温和,看见别人病了,他会掉眼泪,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给病人。可是人家立了功,应当封爵位的,他不封。就是封了,他还拿着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个角都磨光了,还舍不得交给人家。他的好心眼只不过是婆婆妈妈的好心眼罢了。

成语小故事12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叫淳于髡(音kun坤)的人,是齐国的外交人才,齐威王都称他为先生,对他相当尊重。淳于髡是个关心国事,对君主有了缺点或过失,敢于进谏的忠贞之士。但淳于髡进谏时,十分注意方法与效果,不采取容易得罪君主直谏的方法,多采用用讽喻来进谏。因而,向齐威王讽谏了三次,都收到了好的效果。

  第一次,是齐威王执政之初,通夜喝酒,不理朝政,淳于髡用隐语进谏,把齐威王比做三年不飞又不鸣的大鸟,逼着齐威王振作君起来,革新朝政,使齐国变弱为强;第二次,是在公元349年(威王八年),楚军压境,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给他金百斤,,,,车十辆。这样的外交使节,在当时来说是很寒伧的,难以达到求救的目的。淳于髡怕得罪威王,不便向他提出更多要求,就用讲寓言来进谏,也收到了好的效果。第三次,是紧接前次,淳于髡到赵国以后,说服了赵王请来赵兵十万,战车千乘,吓退了楚兵之后,齐威王高兴地召淳于髡到后宫饮酒。淳于髡见齐威王通夜喝酒的老毛病没有完全改掉,就在饮酒时进行讽谏。

  齐威王问淳于髡,说:“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也醉,喝一石(十斗为一石)也醉。”

  齐威王被弄得莫名奇妙,又问:“你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够喝得了一石呢?”

  淳于髡解释说:“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这段话的.意思是:喝酒的多少,要看场合与心情而定。如果大王赐酒,又有大臣相陪,我心里惊恐,俯首伏地而饮,那一斗也就醉了,如果无拘无束,男女混杂,行为又很放荡,心里最欢乐的时侯,就能喝一石。所以古语说:“酒喝过了分,行为就失去了控制;欢乐过了分,便会招致悲伤之事。”什么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啊!

  齐威王听了淳于髡这番话,说:“好!你说得太好了。”从此就不再通夜喝酒。

  乐极生悲的故事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就是说,乐与悲,在一定条件下向它对立面转化。欢乐过了分,便会招致悲伤。它启示我们,要实现劣势向优势、失败向胜利、消极向积极等此类的转化,必须善于分析导致失败、劣势、错误与挫折的原因,吸取教训,并且在实际中加以改正。

成语小故事13

  1.一言九鼎

  【释义】

  一句话就有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重诺、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故用“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旧时还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

  【出处】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您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您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心服口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荐”出自同一个典故。平原君夸奖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变到现代就成了信守诺言了!

  2.抱柱之信

  【释义】

  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故事】

  有一个男子与女友相约在桥下见面,男子等了许久不见女友。后来桥下涨水,男子抱住桥柱(桥墩)不离桥下,结果被淹死了。后人以为男子的愚昧虽可悲,而信守承诺却可颂。故事流传至今。

  【出处】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3.立木为信

  【故事】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出处】

  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立木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4.出尔反尔

  【注音】

  chū ěr fǎn ěr

  【基本释义】

  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近义词】

  食言而肥 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 三反四覆 口中雌黄 言之无信 言而无信 自食其言 反复不定

  【反义词】

  一言为定 言而有信 言出必行 始终如一 言行一致 说一不二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吃了败仗,死伤了不少将士。邹穆公很不高兴,问孟子道:“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然而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可恨得很。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却又十分可恨。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残害百姓。”

  孟子在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后,接着又说:“您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他们、惩罚他们。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他们献出生命。”

  孟子所说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就是“一报还一报”,接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人们根据这句话引申出了"出尔反尔"这个成语。

成语小故事14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齐桓公。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然后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然后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然后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了。

  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良医治病,病在表皮时就及时医治。这是为了在刚显露苗头时及时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开端,所以圣人总是尽可能早地予以处理。

成语小故事15

多难兴邦

  春秋时,楚灵王想称霸,欲与诸侯结成联盟,他邀请了晋平公。

  平公不想去,他手下一个叫司马侯的以为不可,他说:“楚国和晋国是两个大国。楚王现在得意得很,想干出点名堂,但是结果如何不得而知。陛下不如去看看他想做什么。他如果能修政德,我们就跟随他,如其暴虐,他的国人将弃之,那个时候还有谁能与我们晋国相争呢?”

  晋平公说:“晋国的地势险要,战马众多,如果齐国与楚国多灾多难的话,我们就没有敌人了。”

  司马侯说:“从古至今,凭借着地势险要和马匹多以及期望他国天灾人祸的国家,都先后灭亡了。而有不少因为没有那些优势而经常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反而加紧治国,开疆拓土。无灾无难的国家,反丧其邦。希望国君能大开眼界,展望未来。”

  平公采纳了司马侯的建议,答应了灵王的`邀请。

  ◎成语释义

  国家屡经危难,反而使上下团结,万众一心,发愤图强,繁荣昌盛。

  ◎故事出处

  《左传·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出处译文

  没有那些优势而经常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反而加紧治国,开疆辟土。无灾无难的国家,反丧其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