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时间:2022-11-26 16:56:34 成语 我要投稿

关于成语故事汇编15篇

关于成语故事1

  妄自尊大

关于成语故事汇编15篇

  马援,字文渊,茂陵人。东汉初年,刘秀做了皇帝,称光武帝。当时,政权虽已建立,但天下尚未统一,各路豪强凭借自己的军队,各霸一方,各自为政。在各路豪强中,公孙述最为强大,他在成都称帝。为此,在陇西一带称霸的隗嚣,派了马援去公孙述处探探情况,以商讨如何能长期地割据一方。

  马援在隗嚣手下,是个很受器重的将才,他接受使命,信心百倍地踏上征途。因为公孙述是他的同乡,早年又很熟悉,所以这次去,他心想一定能受到热情的欢迎和款待,可以好好地叙日说故。然而事出意外,公孙述听说马援要见他,竟摆出了皇帝的`架势,自己高踞殿上,派出许多侍卫站在阶前,要马援以见帝王之礼去见他,并且没说上几句话就退朝回宫,派人把马援送回宾馆去了。

  接着,公孙述又以皇帝的名义,给马援封官,赐马援官眼。对此,马援当然很不愉快,他对手下的人说:“现在天下还在各豪强手中争夺,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公孙述如此大讲排场,自以为强大,有才干的人能留在此与他共同建立功业吗?”马援回到隗嚣处,对隗嚣说;“公孙述就好比井底的青眺,看不到天下的广大,自以为了不起,妄自尊大,我们不如到东方(洛阳)的光武帝那里去寻找出路。”后来,马援投靠了光武帝刘秀,在光武帝手下当了一位大将,竭尽全力,帮助光武帝统一天下。最后,公孙述被刘秀打败。

  【释读】妄:过分地;尊:高贵。形容人狂妄地夸大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轻视别人。

关于成语故事2

  一天早上,我吃完早饭来到了学校。当我走到班级门口时,我惊喜地发现地上有一张5元的纸币。我心想:如果我捡了把它交给老师,找到失主后,老师一定会表扬我的。可是,当我弯腰捡钱时,又走来了一个我们班最调皮的学生,我知道,肯定要开始一场大战了。

  我正想着,那个调皮学生已经走到我的面前了,他看了看我,问:“你在干什么?”我吞吞吐吐地说:“没……没干什么?”

  他往地上看了一看,发现了地上的5元钱,假装怒气冲冲地说:“好呀,发现了钱居然不和我分享!”说着,就弯下了腰去捡钱了。

  我见了,心里着急了起来,心里想:如果钱被他抢走,他肯定不会交给老师,只会拿去买吃的东西。这样,我就不会被老师表扬了,想到这里,我鼓足了勇气,上去一把抓住了他,想去把他手里的钱抢过来,可是,他一下子就把我摔倒在地上。我踉踉跄跄地爬了起来,又冲上去抱住了他,就这样,我们就开始了一场混战。

  过了一会儿,我和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定睛一看,我和他的心头一震,原来是班长。

  班长疾步走了过来问道:“这钱是谁的?”我和他说:“是……是捡的。”班长一听,一把将5块钱拿了过去。

  刚巧老师来了,班长就把5块钱交给了老师,老师知道是她拾到的,大大地表扬了她一番——班长就是班长,拾金不昧美名扬。

  我和那调皮同学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了。

  哎,这真是同学相争班长得利呀!

关于成语故事3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成语释疑: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成语词条:九牛一毛

  春秋时,楚庄王即位已经三年,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对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们对他不满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他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对庄王说:“我有个谜请大王猜猜。”庄王说:“你说吧。”伍举说:“楚国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说:“这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从那天开始,楚庄王振作起来,认真治理国家,楚国也渐渐强大起来。最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关于成语故事4

  今天我读了《成语故事里》中的盲人摸象,故事讲的是有几个盲人摸一头大象,他们每个人摸的部位都不一样,结果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的人说像柱子,有的人说像蛇,有的.人说像扇子,有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看到事物的全面,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一面。我以后做什么事情都要仔细观察,不要象盲人摸象一样只看到事物的一面。

关于成语故事5

  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最后,姬昌就准备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姬昌为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关于成语故事6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原来,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关于成语故事7

  秦朝的成语故事1:破釜沉舟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 207 年)十月,楚国上将军宋义率领军队来到安阳县,驻留四十六日不率军前进。项羽说:“秦军包围赵军,战事十分危急,应该迅速带兵渡过黄河。我们楚军攻击秦军的外围,赵军则在城内呼应,这样一定能打败秦军了!”

  楚国上将军宋义准备让秦赵两军先斗,待到秦军疲惫之时再进攻。而这时天气寒冷,军中粮食不足,要靠赵国供给,所以项羽认为宋义的计策并不可行。十一月,项羽早晨进见宋义,就在他的营帐中斩下了他的头,下令全军说:“宋义与齐国合谋反叛楚国,楚国暗中命令我项籍杀宋义!”在这时,将领们都被震慑,没人敢有异议,都说:“首先建立楚国的`,是将军家族,现在将军你是在诛杀谋乱的臣子。”于是相议拥立项羽为临时上将军,并派人向楚怀王报告,怀王便任命项羽为上将军。

  秦国供应军粮的甬道连接到了黄河边,围攻赵国巨鹿的秦将王离见粮食供给充足,便加紧攻打巨鹿。巨鹿城内粮食耗尽,兵卒人数少,张耳多次派人召请陈馀前来救巨鹿。陈馀估计因兵员少,不能战胜秦军,便不敢前去救巨鹿。过了几个月,张耳大怒,埋怨陈馀,派人前去责备陈馀说:“当初我和你约定为生死之交,现在赵王和我早晚就会战死,而你掌握着兵卒几万人,不肯来相救,哪里能说什么同生共死!如果信守前言,为什么不与我一起同秦军拼命!况且也许有十分之一二能保全。”陈馀说:“我估计前往巨鹿不仅不能救赵军,还会白白葬送全军。我之所以不去一起赴死,是想为赵王、张君报复秦国。现在一定要共同赴死,就像把肉块丢给饿虎一样,有什么好处呢!”来使约请陈馀出兵共同战死。陈馀于是让他们带领五千人先试攻秦军,到秦军阵前交战,五千人全部战死。在这时,齐国的军队、燕国的军队都来援救赵国。张耳的儿子张敖也到北面收集代地的兵卒,收得一万多人。张敖带领军队来到,与诸侯军队都在陈馀军旁边驻守营垒,不敢攻击秦军。

  项羽杀死了卿子冠军宋义,声威已震动楚国,于是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士卒二万人渡过黄河援救巨鹿,交战稍有胜利,便截断了秦所筑的粮道,阻断了王离军队的粮食供给。陈馀又向项羽请求派出救兵。项羽于是带领全军渡过黄河,并把船全部沉没到黄河中,打破釜、甑等炊具,烧毁庐舍,带上三天的干粮,以表示士卒要决死战斗,没有一人存侥幸生还之心。

  到了巨鹿城外,包围王离军队,与秦军遭遇,经过九次大战,大败秦军。诸侯军队这时才敢合击秦军,俘虏了王离。在这时,楚军在诸侯军中最勇猛,诸侯军来援救巨鹿的有十多个营垒,没有哪个营垒敢开营出兵。到楚军攻击秦军时,诸侯将领在营垒上观战,楚军战士没有不是以一当十的,他们的呼声震动天地,诸侯军队个个恐惧。

  到了巨鹿城外,包围王离军队,与秦军遭遇,经过九次大战,大败秦军。诸侯军队这时才敢合击秦军,俘虏了王离。在这时,楚军在诸侯军中最勇猛,诸侯军来援救巨鹿的有十多个营垒,没有哪个营垒敢开营出兵。到楚军攻击秦军时,诸侯将领在营垒上观战,楚军战士没有不是以一当十的,他们的呼声震动天地,诸侯军队个个恐惧。

关于成语故事8

  宋高宗时,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叛乱,胁迫高宗答应隆太后垂帘听政。各路兵马闻讯,齐奔京师,意欲勤王救驾。大臣朱胜非为防苗、刘狗急跳墙,威胁到皇帝的安全,便让皇帝答应封苗、刘为淮南两路制置使,给他们统帅军的队权力,然后说服苗、刘投降。

  苗、刘降后,朝廷希望他们快去赴任,苗、刘的部属张逵却为他们谋划道:要皇帝给他们立铁契为证,以防日后有变。

  退朝后,他们带着书信到朱胜非府上,要求办理此事。朱胜非叫他的秘书拿笔来,奏请皇上允许赐给铁契,并命令他属下的官吏详细查一下过去有关此事的典故,以便照例办理。苗刘二人听后,都非常高兴。

  第二天临上朝时,苗傅的待卫傅宿求见朱胜非说:“昨日皇上批准要赐给苗、刘二位将军以铁契,今天能举行赐契大典吗?”朱胜非默思良久,忽然环顾左右诸官,问道:“叫你们查找过去的做法,都查到了吗?”

  诸官回答说:“没有先例可查。”又问:“按照过去的'方法制造铁契,你们知道怎么做了吗?”回答说:“不知道。”朱胜非说:“这样的话怎么给他们铁契呢?”官吏们都笑了,傅宿自知理亏,便解嘲的说:“已经得到了。”

  于是就灰溜溜地回去了。此事妙在不拒绝他们而让他自己放弃。假如给一般迂腐之人处理此事,必会想出一番大道理来与他们辩论,这不但会激怒小人而危及自身,也会使对方志在必得,使局面无任何回旋的余地。

关于成语故事9

  如胶似漆[rú jiāo sì qī]

  像胶和漆那样粘结,形容感情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在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学问很好的朋友,一个叫雷义,一个叫陈重。

  他们一块到京城去考试,结果雷义上榜了,陈重却名落孙山。

  雷义觉得陈重的学问其实比他好,却没有考中,很替朋友不平,就向刺史要求把自己的功名让给陈重。

  刺史当然不会答应;雷义就躲在家中装疯,不去上任,刺史只好把他除名解职了。

  过了几年,雷义和陈重又去考试,这回两人同时都考中了,而且一起被皇帝选为尚书郎,而成为同事。

  当然,乡人见到两人的友谊深厚,都赞叹的'说:“胶和漆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十分的牢固,但却比不上雷义和陈重的情谊呀!”

  知心朋友是非常难得的,保持这种珍贵的友谊,更是重要。胶和漆投在一起,它的坚牢是不可言而喻的,雷义和陈重深厚的友谊,比胶漆还要坚牢,实在是令人羡慕!于是,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胶漆相投”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友谊的牢固,如胶似漆,不能分离,就像古诗中曾经说道:“把胶投到漆中,有谁还能把它们分开呢?”

关于成语故事10

  壬辰龙年到了,大家喜气洋洋的贴春联过大年。小朋友们个个生龙活虎,龙腾虎跃。大人们龙马精神,神采奕奕。老人们鹤发童颜,老当益壮。

  我和小朋友们在小区里玩捉迷藏,分成两队。我们队我当队长,另外一个队吕锦元当队长,我派了一个小朋友深入龙潭虎穴当卧底。所以那个小朋友告诉我他们队谁谁谁藏在哪里,后来我们队有好几个朋友被抓到了。最后我们被吕锦元他们队打的一败涂地,后来我才知道我派的卧底叛变了,我们队的小朋友们虽然输了,但却为吕锦元他们队胜利而感到高兴,因为我们准备明天再和吕锦元他们队在决一雌雄。我和我们队的小朋友们下定决心,下次在玩捉迷藏的'时候一定把吕锦元他们队打的一败涂地,落花流水。

关于成语故事11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关于成语故事12

  死而不朽

  解释:指身虽死而声名、事业长存。

  成语故事:

  公元前549年,鲁国的大夫穆叔奉命到晋国去访问。晋国的卿范宣子接待了他,并且与他交谈起来。范宣子问穆叔道:“古人有话说:‘死而不朽。’你知道它说的是什么吗?”穆叔不清楚范宣子提出这个问题的用意,没有马上口答。范宣子以为穆叔答不上,得意他说:“我的祖先,虞舜前是陶唐氏,夏朗后是御龙氏,在商朗是象韦氏,在周朝则是唐社氏。周王室衰败以后,由晋国主持中原的盟会,执政的是范氏。所谓‘死而不朽’,恐怕说的'就是这个吧!”穆叔听他这样说,觉得很不入耳,便说:“据我所听到的,这叫做世禄,也就是世世代代享受禄位,而不是不朽。

  鲁国有一位已经去世的大夫,叫藏文种。死了以后,他的话世世代代没有被人们废弃。所谓‘不朽’。说的是这个吧。”他接他又说:“我听说,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其次是树立言论。如果能做到这样,虽然死了也久久不会被人们废弃。这叫做三不朽。若只是保存和接受姓氏,用来守住宗庙,世世代代不断绝祭祀,那是每个国家都有的,不能说是不朽。

关于成语故事13

  胆小如鼠

  南北朝时,有一个十分胆小的人,名叫元庆和,他本来是北魏时期的官员,担任刺史一职。

  一天,他的手下找到他:“大人,敌人已经攻到城下了,我们是不是要跟他们决一死战?”

  而他双手发抖的说道:“不,不……传令下去,让所有的将士放下兵器,准备投降。"虽手下极力劝阻,可他好像心意已定,出城投降。

  从此,他所掌管的`区域全部划入了梁朝的版图。

  梁武帝得知此事倍感诧异:”元庆和竟然投降,就封他为‘魏王’ 吧!

  几年后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又一次元庆和奉了梁武帝的命令,带领梁朝的将士去攻打东魏的项城。

  他的士兵报告道:”报告王爷,大军已经到达项城了,听闻东魏的大军没多久也会到达那里。”

  元庆和谨慎地说道:“你知道东魏的大军多少人吗?”士兵信心满满地说“大约有三万人!”

  元庆和如晴空霹雳一般,被彻底惊到了。神色慌张地说道:“快传令下去,马上撤退。”士兵们不情愿的按照他的旨意照做了。

  梁武帝得知,大怒,立刻传元庆和!骂道:“岂有此理!你这样就退兵!胆子简直小得像老鼠一样!看来,你不适合替‘朕’打天下,‘朕’要把你贬农村养猪去!成语也就由此而来了。

  胆大包天

  [释义] 形容胆量极大(多指做坏事)。现多含贬义。

  [语出] 欧阳予倩《荆轲》第四幕:“我虽年幼;胆大包天;小小秦庭;何足道哉!”

  [近义] 胆大包身 胆大如斗 胆大妄为 肆无忌惮 浑身是胆

  [反义] 胆小如鼠 胆小怕事

  [用法] 多含贬义。多用于指责、批评人干很不好的事的场合。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浑身是胆”;都形容胆大、不怕。但~是贬义成语;“浑身是胆”一般用作褒义。

  [例句] 布鲁诺干的事儿,在教廷当局看来简直是~的异端邪说。

  [英译] with desperate daring

关于成语故事14

  1、出其不意

  刘坦任长沙太守,主管湘州(今湖南湘于)地方的行政事务。当时正赶上王僧粲阴谋反叛,湖南的一些郡县都起来响应王僧粲。前镇军钟玄绍潜伏在长沙,做王僧粲的内应,准备王打来时起事。

  一天,此事被太守刘坦察觉,但他佯装不知,一样理政判讼,谈笑如常。到了夜间,刘垣故意打开城门,以疑惑对方。钟玄绍惊疑有变,不敢贸然行动。第二天早晨,刘坦借故把钟玄绍叫来议事,并有意把谈话时间延长,同时派人到钟家去搜查。

  玄绍不知是计,应邀前来。在与刘坦谈兴正浓时,搜查的士兵已经成功查获了玄绍和王僧粲来往的全部信件。刘坦拿出了这些书信讯问玄绍,铁证面前,钟玄绍只得低头认罪。刘坦就当场把玄绍处斩,并把他们的书信给烧了,以稳定他部下的人心。长沙局势也因此安定了。

  2、慧眼识人

  隋朝末年,战事频繁,魏先生隐居于梁、宋之间。李密早年投身行伍,后因战败,只身逃到了雁门,换名换姓,扮成一教书先生,与魏先生认识且常来往。

  有一次,魏先生半开玩笑地同他说:“我观察先生面色沮丧,目光涣散,心神不定,言语支吾,现在朝廷正在抓捕山东的叛乱分子,难道先生就是其中的要人吗?”李密惊慌起身,抓住魏先生的手说:“您既已知道我的底细,还望先生救我。”

  魏先生说:“我看先生没有帝王气象,也不具将帅的'谋略,仅一乱世英雄而已。”

  接着魏先生详细地向他分析了历代帝王将帅及乱世英雄成败得失的原因,最后魏先生说:“我夜观天象,汾河晋地一带有帝王将出,如您能前去辅佐,则前途不可限量。”话音未落,李密拂袖而起,傲慢地说:“腐儒之辈,不屑与图大事。”

  不久后,李密又借故西逃,沿途招兵买马,驻营作战,最后还是一败涂地,投降了唐王朝。后又闹叛乱,终被全部消灭。

  3、不养食客

  唐朝中期,河西、陇右一带被吐蕃所占领。自玄宗天宝年间以后,安西、北庭一带向朝廷报告公事的路也被阻断了。西域在长安的使者无法返回,人马都由鸿胪寺(管礼宾的机构)代管,鸿胪寺又委托各州府县供养。政府开支经常超出预算,况且当时长安经济也非常萧条。

  德宗时,宰相李泌得知外国留在长安的使臣很多,有的已经住了四十多年,在长安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了,且大都购置了土地房产,收入颇丰,很是富有。李泌就命人调查在长安有田产的外国客人,结果共查出有四千余人。便命令国家全部停止对这些人的供养。

  这些外国人闻讯,都到政府去申诉,官吏们无奈,只得来找李泌。

  李泌说:“这都是我们过去工作的失误,哪有外国来朝贡的使者,留在京城数十年而不回国的呢?现在应该取道回纥或从海道把他们送回国去。有不愿回国者,命令他们到鸿胪寺去说明理由,然后授予他们官职,发给他们薪俸,使之成为唐朝的官吏。人的一生应当及时施展自己的才能,哪能终生做客呢?”

  结果外国客人没有一人愿意回国的。李泌就把他们安排在保卫京城的神策军中,原先是王子的使者,让他们去当军的官或官府的押衙,其余都当士兵,这样一来,不但加强了京城的警备力量,而且每年可为国家节省开支五十余万。鸿胪寺所供养的外国客人,此时也只有十余人了。

  4、不信神灵

  唐朝贞元年间,咸阳有人向皇帝报告说,他见到了战国时的大将白起。这位白起大将军让他向皇帝报告说:“让他为国家捍卫西部边疆,因为到正月,吐蕃将要大举东下,进犯唐朝边境。”

  过了不久,吐蕃果真兴兵入侵。在守边将士们的奋力抵御下,吐蕃败退。唐德宗李适因此对这个咸阳人神话般的传说信以为真,准备在京城长安为白起修庙,追封他为司徒。

  宰相李泌说:“据我所知,国家兴旺,都是因君主能够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所致。现在守边的将帅立了功,而陛下却奖赏古人白起。这样做,恐怕会引起守边将士不满,从而瓦解了战斗士气。

  况且在京城修庙,大规模地进行祈祷活动,流传到四方,也会引起不好的巫术之风。听说在杜邮有一座旧的祠庙,陛下可命当地官吏修葺一下,以供奉白起,这样不至于惊动更多的人。”德宗皇帝觉得言之有理,便听从了李泌的建议。

关于成语故事15

  快乐是一本永不腿色的日记。往事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每当我想起下面一件事时,我便会哈哈大笑,觉得很难忘。

  记得有一天下午,我到阿姨家去玩,却发现家中只有上一年级的`表弟。他一见我就喊:“好无聊啊!表哥陪我玩。”我实在没办法,只好陪他玩游戏,玩得满头大汗时,我们便坐下来休息。表弟竟拿出小风扇扇了起来。于是,我和表弟一边吹着风扇一边看电视,准备看小品,我发现正在放小品《砸墙》。表弟马上把电视机关了,我问:“你为什么把电视机关了?”表弟回答道:“我妈妈最喜欢看这个小品了。我要等到她回来以后一起继续接着看,让妈妈也开心快乐。”他以为电视跟书一样看到一半可以合上,等想看了,再打开来接着看。我默不作声,想用事实,把真相告诉他。过了一会儿,我没有事情干,只好陪着表弟玩一些无聊的小游戏打发时间。

  终于,大人们回来了。表弟马上把妈妈拉到沙发上,迫不及待地说:“妈妈快看电视吧!小品,我还帮你存着呢!”阿姨被她弄晕了,便打开了电视。表弟发现小品结束了,现在正在唱京剧呢。表弟疑惑地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阿姨。阿姨对他说:“你这个傻小子,我们家的电视既不是网络电视,又不和书一样,不可以随时观看,小品怎么能存起来呢?”

  表弟的行为,引得我和大人们哈哈大笑,而他羞红了脸,低下了头。阿姨把她抱在怀里,他太喜欢这个“傻小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