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时间:2022-11-20 18:44:47 成语 我要投稿

有关成语故事汇编15篇

有关成语故事1

  乘风破浪

有关成语故事汇编15篇

  【出处】:梁"沈约《宋书"宗悫传》

  南北朝时,南阳涅阳人(今邓州)宗悫,年纪不大,武艺高强。有一天,他哥结婚,家里宾客盈门,有十几个盗贼乘机混进库房抢劫,家仆发现盗贼,惊叫着奔进客厅,客人都被吓呆了。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剑直奔库房。赶走了盗贼。宾客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问他长大后干什么?他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数年后,林邑王侵扰边境,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被任命为振威将军。有一次,宗悫奉命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的兵力,设计把援兵打得落花流水。就这样,宗悫为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封为洮阳侯。

  宗悫小时侯说过“愿乘长风破万里浪”,长大后果然实现了这一远大志向,后人把他说的这句话简缩为“乘风破浪”。

有关成语故事2

  【老马识途

  管仲、隰(xí)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峰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汗马功劳

  古时作战多用马。战马疾驰疆场,冲锋陷阵,每战都要出很多汗。战斗次数越多,战况越激烈,出汗当然也越多。因此,形容有战功,就叫“汗马”。?

  【天马行空

  相传汉武帝时期,在西域有一匹马叫做天马。那匹马四肢健壮,腿脚灵敏,因此没人可以抓住它。后来人们在山脚下放了一匹五彩马,不久它与天马配对生出了很多匹小马。据说这种马出的是赭石色的汗,马蹄踏在石头上就可以形成深深的坑。不久这个消息传到汉武帝耳中,汉武帝十分高兴,便派使者通过丝绸之路送去百匹绸缎以换得一匹小马。可是西域人认为这马万万不能送,于是就将使者赶了回去。汉武帝十分生气,于是下兵攻打西域,终于得到了一匹小马。后人也将天马称作西极天马。

  【走马观花

  走马观花,叙述一段春季相亲过程,在花开的季节,男子瘸子骑马,女子豁嘴口馅鲜花,双方相遇,相互产生爱慕,成亲后懊悔不及。?

  指鹿为马: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按图索骥】这个典故载于《汉书.梅福传》。在春秋时代秦国,有个相马专家叫伯乐,原名孙阳。他善于识千里马并写了一本《相马经》。伯乐的儿子死读《相马经》,按照书中所说的.马的样子去寻找骐骥良马。

  【爱屋及乌】这个典故出自《尚书大传.大战》。殷商末代的纣王是个残忍无道的昏君。当时的西部诸侯之头领姬昌,因反对纣王被囚禁。出狱后,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称周文王,要*商朝。

  【杯弓蛇影】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

  【青蛙骑士】从前,有一个名叫马丁的吹牛鬼,他常向别人夸耀自己如何如何能干,但实际上,除了信口开河以外,他什么事情都不会。一天,马丁到邻村去玩。在村口,他碰到了一群手拿武器准备到田里去捉青蛙的村民。

  【哈尼族新米先喂狗的传说】传说哈尼族祖先原来不会开田种地。后来天上有一位掌管五谷的神仙,他在天上有一丘栽种七十七种谷物的大田,耕耘这丘田,必须有一千二百个仙童,驾驭着一千两百头神牛梨耙一天,才能把整丘大田犁耙完。

  【篇一】歙南抽司村,有座门岭,与浙江淳安县威坪毗邻。村有张老汉,常年为威坪某粮店挑油挑枯(“枯”:榨油后的渣做的菜籽饼)。有一天,张老汉挑油枯刚上岭头,一头金牛拦住了他的去路。

  【篇一】很久很久以前,樟树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它叶子清甜,树干柔软,毛毛虫、大青虫都爱吃它,蛾子、蚊子、飞蝇都爱咬它。有一天,樟树上来了一只花喜鹊,樟树求它说:“花喜鹊,花喜鹊,听说你能飞上天,见神仙,你就做件好事,帮我...

  【雕虫小技】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做韩朝宗的人,为人非常热心,常常帮助一些年轻人找到好工作,大家都非常尊敬他。有一天,一个叫做李白的年轻人写了一封信给韩朝宗,请韩朝宗帮忙介绍工作。

有关成语故事3

  燕雀处堂

  秦兵大举攻伐赵国,赵国处在危机之中,魏国是赵国近邻,但魏国的大夫们却并不戒备,反而认为形势对他们有利。

  魏国的国相子顺责问他们有什么根据?他们说:如果秦国打败了赵国,我们就同秦国表示和好;如果秦兵被赵国打败了,我们就乘它危急之时出兵袭击,可以轻而易举取得大胜。

  子顺不同意这种看法,摇着头,笑道:不见得!秦国从秦孝公上台以来,从没有打过败仗,他们的将军都是富有作战经验的优秀人才;此次秦兵肯定胜赵,你们必定无机可乘!大夫们又说:就算赵国必定要被打败吧,那对我们魏国又有什么损失?邻国倒霉,强不起来,不是正好对我国有利吗?子顺反驳说:强秦是侵略成性的贪暴之国,它灭亡了赵国,决不会就此满足,必定要继续东进,那时魏国就要遭殃了。为了教育开导这些糊涂的.大夫们,子顺讲了一个故事:燕雀处屋堂,子母相哺,聚居一起,快乐逍遥,它们认为住在人家屋檐上最太平、最可靠了。不料,有一天,人家灶上的烟囱坏了,火焰突往上直冒,一会儿便烧着了屋梁,一场灾难已无法避免,而燕雀们却脸不变色,依然无忧无虑,一点儿也不想到大祸快要临头了。

  子顺讲完,严肃地对那些大夫们说:你们没想到吧?赵国如被攻破,大祸即将降临到自己上,难道诸位简直像无知的燕雀一样吗?

有关成语故事4

  敝帚千金(敝帚自珍)

  1.出处《东观汉记·世祖光武皇帝》。

  2.原文:(吴汉)纵兵大掠,举火燔烧。上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尚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尚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仰望天,俯视地,观于放麂啜羹之义,二者孰仁矣?失斩将吊民之义。”

  3.译文:(吴汉)放纵士兵抢劫,放火烧毁宫殿民房。光武帝听说后,下诏怒斥吴汉及副将刘尚:“全城已经投降,老人孩子,数以万计,一旦纵兵烧杀百姓,听了就让人心酸流泪。家里有把破扫帚,也是千金难买。刘尚你是刘氏宗室的子孙,更应该知道自己的职责,难道也忍心这样干吗?抬头望天,低头看地,扪心自问,捉住小鹿放归山林与喝用自己儿子的肉熬的羹汤,两者中哪个更仁慈呢?你们实在不理解斩杀将军而怜悯百姓的真正含义呀。”

  4.释义:敝帚:破扫帚。谓自己家里的'破扫帚,也被视作宝贝。比喻对自己东西的珍视和爱惜(见《中国成语大词典》)。

  5.简评:吴汉在攻下成都后,“纵兵大掠,举火燔烧。”一把火,烧焦了公孙述的宫殿;一把火,也烧碎了光武帝的心。因为光武帝要实施的是“柔治天下”,光武帝的要求是“天地之性人为贵。”而你吴汉“纵兵大掠”是什么?是暴虐;你吴汉“举火燔烧”是什么?是残忍。可以想见,光武帝斥责吴汉、刘尚的诏书,是含着眼泪写的:“闻之可为酸鼻”,是对臣民损失的顿足捶胸、痛心疾首;是带着深情写的:“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何况“婴儿老母,口以万数”!

  疾风知劲草

  1.出处:《后汉书·铫期王霸祭遵列传》

  2.原文:及光武为司隶校尉,道过颍阳, ……霸从至洛阳。及光武为大司马,以霸为功曹令史,从度河北。宾客从霸者数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3.译文:等到光武帝担任司隶校尉,经过颍阳县时,……王霸跟随他到了洛阳。等光武帝担任大司马,让王霸担任功曹令史,一起到黄河以北地区去(镇慰州县)。当时跟随主霸的宾客有数十人,后来因为处境艰难,都慢慢都离去了。光武帝对王霸说:“颍川跟从我的人都走了,只有你独自留了下来。继续努力吧,大风刮来才知道谁是强劲的草啊。

  4.释义:疾风:迅急的风。只有经过大风的吹迫,才看得出坚韧的草挺立不倒。比喻危难时才显出人的`意志坚强,经得起考验(见《中国成语大辞典》)。

  5.简评:河北时期,是光武帝创业最艰难的时期,也是最能考验忠臣良将的时期。当时,光武帝有名无权,兵少将缺,前途不说是绝对无望,起码是比较渺茫。因此,跟随他的人,陆陆续续跑掉了不少。而王霸经受住了考验,成为光武帝开创东汉帝国的得力干将。这留给后人启示是深刻的;其一,只有经得住血与火的洗礼,受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磨炼,人才能愈加坚强,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其二,只有经过大浪淘沙,才能选得到真金,只有经得起艰苦考验的人,才是真人才、真忠臣。

  狂奴故态

  1.出处:《后汉书·逸民列传》。

  2.原文: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兆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三反而后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其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而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3.译文:严光,字子陵,又名严遵,是会稽余兆县人氏。少年时名声响亮,与光武帝同过学。光武帝即位后,他改名变姓,隐匿起来,不见光武帝。光武帝想到他的贤明,下令画出他的相貌四处寻找。……(发现之后)使者三番五次拜请,他才来到皇宫。……司徒侯霸与严光是故交,派人送信给他。(使者让严光回信)严光不回答,而是把信笺纸掷给使者,口授让使者记。他说:“君房(侯霸名字)你现在官作到三公之位,非常好呀。心怀仁义辅佐朝廷,天下人都为你高兴;而阿谀逢迎顺承皇帝旨意,则纲纪就将断绝。”侯霸得到书札,密封上奏光武帝。光武帝笑着说:“这是狂妄的书生的老样子呀!”当天,光武帝就驱车到了严光下榻的'宾馆。严光睡在那里不起来,光武帝走进他的卧室,摸着他的肚皮说:“子陵啊,你就不可以帮助我治理天下吗?”严光假装睡着了不答应光武帝的问话,过了很长时间才睁开眼仔细看着光武帝说:“……读书人本来就是各有其志,你为何要这样逼迫我呢?”……光武帝非常失望地叹息乘车而去。后来,光武帝又召严光入宫,谈论故人旧事,在一起过了很多天。……因为两个人抵足而眠,严光睡着后把脚伸在光武帝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官奏报说,一颗客星非常严重地进犯皇帝的星座。光武帝大笑说:“没什么,不过是我与故人严子陵共睡一床罢了。”

  4.释义:谓狂放不羁者的老脾气(见《六用成语词典》)。

  5.简评:尽管光武帝“思其贤”,但严光依然“隐身不见”、“三反而后至”,其架子可谓大也;尽管光武帝低声下气地求其“相助为理”,仍以“士故有志”为由,坚辞不应,其态度可谓狂也;与帝王同榻而卧,“足加帝腹上”,其作派可谓放肆也。而光武帝居然屈驾“幸其馆”,被严光拒绝后至是“叹息而去”。为什么?因为光武帝要广求贤才为建设国家所用。统一战争结束后,光武帝立即实施了退武进文的重大战略调整,广罗人才,让文官治国。光武帝对严子陵的厚待和容忍,就是对全国人才最有效的吸引。光武帝尚能如此,各级官员就更该如此。于是就有了“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后汉书·儒林列传》),求贤访才、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摧枯折磨(摧枯拉朽)

  1.出处:《后汉书 · 耿弇列传》。

  2.原文:会王郎诈称成帝子子集,起兵邯郸,弇从吏孙仓、卫包于道共谋曰:“刘子舆成帝正统,舍此不归,远行安之?”弇按剑曰:“子舆弊贼,卒为降虏耳。我至长安,与国家陈渔阳、上谷兵马之用,还出太原、代郡,反覆数十日,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

  3.译文:当时正赶上王郎诈称自己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在邯郸起兵。耿弇的随从孙仓、卫包在路上一起谋划说:“刘子舆是成帝的儿子,如果舍弃他不归附,到很远的地方又去投靠谁呢?”耿弇用手按住剑柄说:“刘子舆不过是个欺世盗名的作弊之贼,最终必将沦为投降别人的俘虏。我到长安,向更始帝说明渔阳、上谷兵马可用,再说服太原、代郡守将,只需要往来数十天,归来时就可发动精锐的骑兵用车轮辗压这些乌合之众,如同推倒枯树折断腐枝一样。”

  4.释义:摧:推倒。枯:枯树。腐:腐烂的树木。比喻毫不费力地摧毁腐朽势力或打垮对方(见《中国成语大词典》)。

  5.简评:耿弇是光武帝的二十八宿将之一,为东汉政权的'建立曾立下赫赫战功。但说这话时,更始才建都洛阳,光武帝也刚到河北,还立足未稳,更不知后来的凶吉祸福。耿弇如此说,表达出他对反莽复汉的真心,也流露出他对更始、光武新的汉政权的信心。后来,耿弇在邯郸劝勉光武帝壮大势力,自立门户;再后来,耿弇跟随光武帝屡建功勋,“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后汉书 · 耿弇列传》)。耿弇之所以能如此,当时的那份真心、信心,就是其思想基础。

  鼓旗相当(旗鼓相当)

  1.出处:《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

  2.原文:帝报以手写曰:“慕乐德义,思相结纳。……今关东寇贼,往往屯聚,志务广远,多所不暇,未能观兵成都,与子阳角力。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鼓旗相当。倘肯如言,蒙天之福,即智士计功割地之秋也。”

  3.译文:光武帝亲自回信给隗嚣说:“我仰慕你的品德和道义,很想结交你这个朋友。……现在关东地区的贼寇,经常聚集在一起,而且志向远大。因此,我没有闲暇,顾不上出兵成都,与公孙一决高下。如果公孙述的军队打到汉中和三辅地区,我愿意依靠你隗嚣将军的兵马,与公孙述形成不相上下之势。倘若你肯像我以上说的那样做,承蒙上天的赐福,那就是(打败公孙述而统一天下)仁人志士计算功劳、分封土地的时候到了。”

  4.释义:鼓旗:古时候作战以鼓、旗号令进军、退军,后喻作战的军队。比喻双方势均力敌,不分上下(见《六用成语词典》)。

  5.简评:为了贯彻统一中国由近及远的战略方针,对盘踞在蜀地的公孙述和陇地的隗嚣,光武帝采取了暂时“置之度外”的措施。而且具体到公孙述和隗嚣,光武帝又采取不同的办法。公孙述,已自己为帝,对其当然是孤立和内部瓦解的办法;对于隗嚣,因其接受了东汉政府“征西大将军”的封号,光武帝就极力想通过说服的'办法,予以笼络。光武帝在给隗嚣的信中,不仅有对他重要性的肯定和归依朝廷的赞扬,而且有对他明白利害关系、支持统一战争的渴望,甚至有“计功割地”的许诺,可谓诚实、诚恳、诚邀。只可惜隗嚣认不清天下形式,盲目跟随公孙述,以区区两郡妄想与大汉王朝“鼓旗相当”,最后只落得人亡城破的下场。

有关成语故事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闻名乡里。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卖身葬父

  董永,少年丧母,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拾葚异器

  汉时有蔡顺,少年丧父,非常孝顺母亲。因王莽之乱,(生产秩序遭破坏)收成差而粮食不够吃。蔡顺就每日出去采摘桑葚,采的时候把桑葚分开装。赤眉军(绿林赤眉起义)看到之后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顺回答:“黑色的味甜,用来供养母亲;红色的味酸,用来自己吃。”赤眉军为他的孝行感动,就送给他二斗米和一只牛蹄。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姿态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假装自己跌了一跤,于是他模仿小孩子啼哭的“呜呜”声,二老大笑。

  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刘恒统治下的汉朝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史书上将汉文帝与其儿子汉景帝统治时期称为“文景之治”,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

有关成语故事6

  “棋逢对手”这则成语出自《唐诗纪事》卷七十七。

  晚唐时期,有位名叫释尚颜的和尚非常喜欢下围棋,因下棋结识了那个时期的诗人陆龟蒙。陆龟蒙是姑苏人,自幼聪明伶俐,曾经考过进士但没有考中,但他做过湖、苏二州的从事,因不满时世后隐居松江莆里,且不受征召。释尚颜在陆龟蒙不在的时候非常怀念这位棋友,并作过一首诗,诗中有两句为:“事厄伤心否,棋逢对手无?”表达对棋友的同情和思念。

  释尚颜此诗作出后不久,赵宋僧人释普济所撰《五灯会元》卷十九《台州护国此庵景元禅师》一文中也有“棋逢对手难藏行,诗到重吟始见功”的.诗句。

  “棋逢对手”比喻遇到实力和水平相当的人。

有关成语故事7

  众叛亲离

  春秋时期,卫国公子州吁杀死他的'哥哥卫桓公篡位,对内残暴统治,对外穷兵黩武。鲁隐公问大臣对公子州吁的看法,众仲认为公子州吁残暴狠毒,失去亲信的拥护,众叛亲离必定失败。后果然让石儒设计让陈国陈桓公除掉了州吁。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阴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有关成语故事8

  这个成语是从《孟子·尽心下》记载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来的: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孝子。他的.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儒家传为美谈。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这件事向孟子提问: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样东西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公孙丑说: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什么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不戒脍炙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根据以上记载,后人引申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多指诗文)。

有关成语故事9

  孟子说:“那么,大王的最大心愿可以知道了,就是想扩张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拜,君临中原、安抚四周的民族。(不过,)凭您的.做法去追求实现您的心愿,真好比是爬上树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像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只怕比这还严重呢!上树捉鱼,虽然捉不到鱼,不会有后患。按您的做法去实现您的心愿,费尽心力去做了,到头来必定有灾祸。”

有关成语故事10

  含义: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非常贪馋想吃的样子,或者比喻看到好的东西,十分羡慕,极想得到。

  典故:成语出自宋朝时期大才子兼大吃货苏轼的.诗文,苏轼跟时任吴兴太守的孙觉交往很深,经常在一块吟诗作赋。苏轼写下《将之湖州戏赠莘老》:“顾渚茶芽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吴儿脍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大大称赞了湖州的美食。

有关成语故事11

  含义:走马观花指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春风得意指和暖的'春风很适合人的心意。后形容人处境顺利,做事如意,事业有成。

  典故:这两个成语都出自唐代湖州诗人孟郊的《登科后》。孟郊虽有才学,但长期不得志,他两次参加进士考试均遭落选。直到将近将近50岁才考中了进士。欢乐的心情促使孟郊提笔写出了《登科后》这首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后来,人们从这首诗里引伸出“春风得意”和“走马观花”两个成语。

有关成语故事12

  噬脐莫及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六年》

  春秋时期,楚文王率军攻打申国(今南阳),路经邓国(今南阳邓州),想顺便摸清邓国的底细。邓国国君邓祁侯对大臣们介绍,他是我的.外甥。并设宴款待楚文王。

  邓祁侯的另外三个外甥提议趁机把楚文王杀掉,邓祁侯不答应。三个外甥说:“将来灭亡邓国的必定是楚文王。如果失掉这个良机,将来就像咬自己的肚脐一样,根本够不着,后悔也来不及了!”邓祁侯仍然不答应。

  楚文王早就怀有扩张的野心,他并没有因为亲戚关系而放弃自己的侵略政策。在攻打申国回国那一年,楚文王就下令大举攻打邓国。公元前678年,他终于把邓国灭掉。

有关成语故事13

  【如火如荼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头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像深不可测的大海。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有关成语故事14

  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公公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公公偷了他家的东西。

有关成语故事15

  鸿鹄之志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阳城人(今南阳方城)。秦朝末年,陈胜看到统治者暴虐无道,民不聊生,决心改变这种现状。有一天,陈胜和其它雇工在地里干活。歇工时,大家说起贫苦的日子,都非常愤恨,但又认为无可奈何。陈胜听了,连声叹气。过了一会儿,他对大家说:“如果我们当中将来有谁富贵了,都不要忘记了大家。”雇工们都笑他:“你也是被人雇来种地的,哪来的富贵?”陈胜又叹息说:“唉,燕子和麻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雇工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后来的.陈胜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

  与陈胜起义有关的成语还有“揭竿而起”、“篝火狐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