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10-31 11:16: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锦集七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说课稿锦集七篇

说课稿 篇1

  刘老师上《穷人》的第二课时,他希望学生能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体会桑娜的心里活动变化,从她的心里活动变化过程中体会她的品质。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哪些词句是描写桑娜的心里变化的。再让他们细细品读这些句子。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从句子中体味到桑娜矛盾、害怕、犹豫、坚定的心里变化过程。善良的本能是人性中伟大尊严的体现。所以教学视角巧妙而别致,让我们领略到教师的匠心独运。 在教学中对环境描写重视还显不够,只是让学生粗粗感受了一下。这环境描写处理过粗,只有情景交融,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参与。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具体体现在

  1、构思巧妙,别具匠心。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之时,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大家都发现这四件事情在文中出现时顺序颠倒,于是老师就让学生们排列一下顺序,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桑娜想问题时顺序会颠倒,而这四个排列完的四件事情却是整堂课展开的线索。而且讲解时,这四件事情与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未出现任何的矫作之势。

  2、循循善诱,开拓思维。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能体会到桑娜忐忑不安的的词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

  总之,课堂已不是教师独白,学生独听的局面,而是师生间、生生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他们思维活跃,情趣盎然地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释放了情感,升华了认识。这样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好的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该诗歌是艾青的成名作,通过回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来表达对保姆深深当然怀念和感激之情。该诗歌是一篇传统诗歌,具有永久的魅力和价值,通过该诗歌的学习,可以陶冶同学们的性情,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二、说学情

  由于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离现实较远。而如今的独生子女已经习惯接受“恩赐”,、对父母的疼爱视为理所当然,因而对体会和理解作者对保姆的感激之情有一个的难度。再加上该诗是一首长篇诗歌,高一的同学对长诗的语言和内容的掌握具有一定得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标在阅读鉴赏中要求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根据这一要求,结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对整首诗进行分段、概括,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结构和主题,从中把握大堰河的形象

  2、通过分部分研读课文,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仔细琢磨诗中的关键词句的内涵,品味其中的语言,能够使用对比、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

  3、通过学生自己搜索作者简介及该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感受到是诗人对大堰河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四、说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的“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以及学生的当前情况,我将重难点定为

  1、把握诗人的感情,体会诗人对大堰河深切的怀念、同情、感激、赞美之情;

  2、品味该诗的语言,能够使用对比、排比、反复等手法。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学情,为突破重点,直击难点,我将以“教室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鉴赏在于反复的朗读的基础之上,同时在这过程体会作者的感情。

  2、情景教学法:御用多媒体展示大堰河突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母爱,感悟感恩。

  3、讨论探究法:一问题为引点,引导学生讨论,因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结构和思路。

  4、合作探究法:根据新课标探究的“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自己独有的感受,在集体中学会新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1、学前准备

  让学生在课前准备艾青的简介和该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该诗和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上课做准备。另一个方面,让学生听配乐朗诵,带感情朗读课文,从而对诗歌具有一个的了解。

  2、导入新课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有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共鸣。在上课之初,我会这个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过自己的母亲吗?你们想过自己的母亲每天、每年做的事情吗?歌颂母亲,历来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但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歌颂的却是自己的保姆,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片课文”这样的导入,先让同学们在心中激起自己对母亲的感谢,为下文的讲解做铺垫。同时这个问题的提出,将为下面的学习,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做好铺垫。

  3、检查预习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跟着导入的引子,我将请同学上来讲解自己收集的关于作者的简介及写作背景。根据语文新课标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这将锻炼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再次基础上,讲解课文字词,加深对课文的基本了解。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诗歌史情感的艺术,多诵读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内容,了解作者的感情,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因而接下来,我将以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为主,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在同学们自由朗读之后,将指明同学起来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老师将对其朗读的节奏、语调、轻重、快慢加以引导。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喜欢的也将不同,外婆讲尊重每一个学生,同时也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为下文的教学做准备。

  4、分段落研读鉴赏诗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掌握人物形象

  (1)通过反复诵读,对诗歌有一个了解的基础之上,对诗歌进行分段概括。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我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通过联想和想象,抓住文中的词语来谈谈自己心中的大堰河,从而来了解和认识大堰河的形象。

  (2)根据新课标的课程目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的要求,我将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分段落的分析,以及我在每个段落提出的问题,品味诗歌其中的语言,从而体会诗人对保姆的感情。

  5、探究修辞,体会作用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立,以及该诗设立了大量的修辞手法的特点,我将让学生找出诗中的修辞方法,并让其说出其中的表达效果

  在这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写句子,进一步加深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的理解。

  6、拓展训练

  1《大堰河、我的保姆》和《沁园春、长沙》相比,有什么不同

  2、在课后找艾青的相关诗歌反复朗读

  7、板书设计

  手

  灰、↑、笑

  ↖、↓、↗

  ↘、↙

  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思想感情———————————及作用

  ↗、↑、↖

  ↙、↘

  泪、↓、哭

  梦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小燕子进步了》是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生动的童话故事,讲的是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到菜园里去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片面观察,收获较小。全文共有八段,以小燕子与燕子妈妈的对话为主线,语言简洁明了,生动有趣,并配了图画,学生易读易懂。

  2、教学目标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篇课文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能运用自己喜欢有效的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能力目标:积累词语,自主选择词语造句。分角色朗读课文,能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情感目标:从"小燕子进步了"引发学生学会仔细观察。

  3、教学重难点

  由于一年级学生还处于运用并巩固汉语拼音的主要教学阶段,是进一步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时期,因而识字教学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是通过朗读理解燕子妈妈为什么满意地笑了。

  难点是启发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并愿意把自己观察到的与人交流。

  二、教学准备

  课件,头饰,生字卡片;学生课前观察冬瓜、茄子。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情境导入法。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趣味游戏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我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识字游戏活动,爱护其好奇心、求知欲。

  3、以读代讲法。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以读代讲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4、直观教学法。通过使用实物、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进行观察、比较。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为此,与教法想适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采用:1、竞赛、游戏法;2、自学、合作、探究法;3、读、思、议、评、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歌曲欣赏

  播放"小燕子"歌曲,引入新课

  (二)、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作为一年级学生,他们喜欢幻想,常常会把自己天真幼稚的感情注入到周围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中去,因此对拟人化的童话情境情有独钟。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我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孩子们,昨天晚上,燕子妈妈给我打来了一个电话,它告诉我说,它们家的小燕子可聪明能干啦!今天燕子妈妈要当着大伙儿的面考考小燕子,请我们到它家做客,好亲眼看看小燕子的.出色表现,你们想去吗? 那我们就乘坐"聪明号特快列车"出发吧! 屋檐下,燕子妈妈正在迎接我们呢。它说它要开始考小燕子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识字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当学生自读课文后,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动手画一画生字新词、再读一读、记一记,让学生在读书中自学本课生字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重点,通过学生自学生字,采用小组合作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帮助别人,学会合作。再全班进行交流,并让他们谈谈自己是怎么记住的?让学生在交流中丰富学生的识字记字经验。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一个特点:记得快,忘得也快,遵循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比赛,爱玩游戏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开火车"读、赛读、"摘茄子"等识字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的乐趣中巩固生字。低年级学生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为写话打下基础,我用课件出示本课的新词,让学生读后自主选择词语说话,让学生在读说中积累词语,提高学生运用表达语言的能力。

  (四)、以读代讲、理解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生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课文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读、互读、老师范读、个别读、齐读等多次练习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畅所欲言,说说读文后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共同探讨。再组织学生全班进行交流,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并随机板书。通过以上的朗读、交流,结合课题及板书让学生说说:燕子妈妈为什么满意的笑了?这时学生的理解就更深刻,本课的重点就迎刃而解了。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小评论员评论,比比谁读的语气最像小燕子和燕子妈妈,充分从情感上熏陶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效地进行语言训练。此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分组进行即兴演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他们的情感会向深层发展,学生会用恰当的语言和行为去扮演自己的角色,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实践运用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资源。我用课件展示鸡、鸭、鹅三种学生熟知的动物,让学生分组观察探讨交流它们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在这一环节中,整合了课内外和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拓展学习,把课堂教学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课堂走进了生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潜力,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仔细观察。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是精华的体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的板书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体现了课文的思路,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情况

  1、教材分析

  《阳光下的物体》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在阳光下”单元的第5课。通过本单元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光的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用镜面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此基础上,本课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明白物体与反光能力、吸热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些知识基础后,下一课《光强与光弱》接着研究不同强度的光与物体温度的关系。整个单元来看,本课是前面几课的延伸,也是后一节课的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教材的安排可以清晰看到,本课分为“观察反射”“测量温度变化”2个部分。前一部分的学习是为了后面开展研究做铺垫,这两个部分是层层递进,紧密相连的。

  2、教材处理

  (1)把第一部分“观察反射”的活动安排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观察这8种物体的反光能力,完成记录表。课堂上,直接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一、说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情况

  说明:用数字1-8表示反光能力,数字越小,

  反光能力越差;数字越大,反光能力越强。

  表1:“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记录表

  (2)把各种颜色的纸都做成纸筒,插上温度计,然后随机分发给各小组进行测量和记录。

  实验装置

  (3)缩短观察总时间。预实验表明,温度计的读数在15分钟内已经有很明显的区别和变化,足以帮助学生发现物体颜色与吸热能力的关系,节省下来的5分钟留给汇报交流环节将更有意义。

  3、实施效果

  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和整合后,学生在课前和课堂上都有充足的时间去开展实验活动,所有小组都能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这样就保证了后面的数据分析环节得以顺利进行,同时有效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1、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所给的材料自行观察不同物体的反光情况。

  (2)能说出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不同。

  (3)能正确使用温度计,对纸筒温度的变化进行细致的连续的观察,认真采集、记录相关的数据。

  (4)能运用表格、折线图等多种方式分析整理数据。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物体的颜色与反光能力、吸热能力三者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6)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不同颜色纸筒温度变化进行预测、观测、记录、比较和分析,发现物体的颜色与反光能力、吸热能力三者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7)通过小组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2、达标情况分析

  从观察记录表和汇报交流的情况来看,学生能从实验中发现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不同,而且能提出自己的猜测和解释;(目标1、2、7)

  从学生实验操作的表现,实验数据的记录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对纸筒温度的变化进行细致的连续的观察,认真采集、记录相关的数据;(目标3、6、7)

  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汇报交流环节来看,学生能够在表格、折线图的帮助下比较分析数据,说出物体的颜色与反光能力、吸热能力三者的关系。 (目标4、5、6)

  从拓展延伸的环节来看,学生能把所学到的新知识进行迁移应用,懂得根据季节来选择衣服的颜色,能够列举一些生活中巧妙应用物体颜色的例子。

  总体来说,学生基本能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两点不足。一是个别小组没有在课前按要求完成“观察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的记录,二是部分小组的分工不是很合理,出现个别学生无所事事的情况。对于合作性较差的小组,教师应在实验时给予更多的监督和指导,保证学生全员参与。

  三、教法与学法的运用情况

  1、教学与学法

  为了让“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提高学生与他人的协同、合作能力,本节课我采用了“自主观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和小结。

  2、运用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两个实验的操作和数据记录。也能够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从实验数据中发现物体的反光能力与颜色有关。

  四、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1、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本课探究活动的关键之处在于通过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来获得科学知识,但是本校的五年级学生大部分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不强,因此我把教学重难点定为:通过分析整理数据,探究出物体的颜色与反光能力、吸热能力三者的关系。

  2、落实情况分析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顺利完成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我让学生用数字1-8来表示物体的反光能力。全班在统一的指挥下同步记录各种颜色纸筒的温度变化。

  为了帮助学生分析和比较数据,我把各组的实验数据汇总到同一个表格,并且根据excel表格的数据处理功能,自动生成气温变化折线图,用直观的方式把实验结果呈现给学生。

  表4:“各种颜色纸筒温度变化”数据汇总表

  五、教学过程的实施情况

  情境引入

  观察比较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

  测量不同颜色纸筒的温度变化

  拓展延伸

  教学环节

  1、情境引入(1分钟)

  创设问题情景:在白天即使没有太阳光直接照射的室内,也是亮的,这是为什么?这些光是从哪儿来的呢?由此引出物体具有发光能力。目的是让学生回忆前面的旧知识——光可以通过物体的反射而改变传播线路,为这节课的研究做铺垫。

  实施情况: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用物体对光的反射来解释这一现象。

  2、观察比较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8分钟)

  (1)学生汇报交流课前的观察结果,知道不同的物体反光能力不同。

  (2)猜测物体的反光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

  实施情况:学生所观察的8种材料具有明显的差异。材料的这种结构性和针对性,很好地提示学生进一步分析阳光下物体反射光的本领与物体的哪些特性有关。大部分学生能够想到物体的反光能力可能与颜色、透明度、材质有关。

  3、测量不同颜色纸筒的温度变化(用了32分钟)

  (1)提出问题。物体的颜色与反光能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2)猜想假设。哪种颜色的纸筒升温快?

  (3)实验验证。明确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到阳光下测量记录不同颜色纸筒的温度变化。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汇总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在表格、折线图的帮助下比较分析数据,发现物体的颜色与反光能力、吸热能力三者的关系。

  (5)小结并板书。

  实施情况:

  学生能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excel表格的应用节约了学生的整理数据时间,折线图的方式也使实验结果更加直观,学生能顺利地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得出结论。

  但是这个环节花费时间较长,如果学生的纪律情况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后面的环节。由于实验需要,学生需要从实验室转移到学校广场开展实验,来回集队和安排各小组的活动位置上,花费了至少5分钟时间,也间接导致这节课拖延了3分钟。

  4、拓展延伸(用了2分钟)

  运用刚学的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实施情况:亲身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物体的颜色对物体反光能力和吸热能力的影响,能根据季节变化选择不同颜色的衣服,也能列举出一些生活中巧妙应用物体颜色的例子。比如室内墙壁的粉刷一般采用反光能力强的白色或者其他较浅的颜色,提高室内亮度。黑板则采用反光能力差的黑色,避免出现反光现象。

  六、教学反思

  1、教材的修改和整合,节省了一些时间。

  教材修改和整合后,学生在课前在和课堂上都有充足的时间去开展实验活动,获得丰富地亲身体验,也能在活动前后留有时间去思考和交流为什么要这样做,做完实验后发现了什么。避免出现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的现象。

  2、实验方法的改进提高了实验效率。

  (1)对于纸筒内温度计的安放,我发现教材有点误导,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接触到纸筒的表面才行。对此,我是做了对比实验的。如果温度计的玻璃泡悬空,那么测的应该是空气的温度,不是纸的温度,而且实际测量显示温差很小,甚至没有变化。应该让玻璃泡接触到纸筒的表面,才能测出纸筒的温度变化,因此我用透明胶带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固定在纸筒内壁。这样改动之后,温度计的温度很快就上升了,15分钟内可以看到明显的区别和变化,也大大节约了活动的时间。

  (2)为了方便比较,我把8种不同颜色卡纸都做成纸筒,随机分发给各小组,测量记录好数据后,再统一输入到汇总表,利用excel表格的图表功能直接生成温度变化折线图,让实验结果可视化直观化。虽然学生在四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气温变化折线图的绘制,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紧凑,没有让学生自行绘制,而是直接由电脑生成。

  3、不足之处

  整节课拖延了3分钟,其中课堂的第三部分 “测量不同颜色纸筒的温度变化”花费了32分钟,原因在于转移活动地点时,来回集队和安排各小组的活动位置上,秩序有些混乱,花费了至少5分钟时间。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觉得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的话,这节课的前面几个环节最好在室外进行。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直接搬小凳子到操场的的背阴处等候上课,直到学生完成实验数据的记录,再集队回课室利用多媒体辅助汇总和分析数据。当然,所有的活动前提是要保证学生的秩序和安全。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简析、教学目标的确定

  《推敲》一课讲的是:“苦吟诗人”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位名叫李凝的朋友。可是他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深山中,朋友却不在家。他留下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其中有这样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读来品去,总觉得“推”用得不够确切。不知道其中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就坐在毛驴上想啊想。不想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问其原因,贾岛如实相告。韩愈就指点他用“敲”好,并说了“敲”字好的理由。

  我认为《推敲》一文所承载的教学价值绝不是只让学生“会讲这个故事,认识两个诗人,知道‘推敲’一词的由来”这些东西,而应该真正用这篇教材来教,让这篇教材发挥它的全部价值。基于这样的考虑,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推敲”的含义。学习诗人严谨的创作精神,练习推敲文字,逐步做到用词准确,使语言文字增强色彩,从而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

  2、精读课文,感悟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并能把学习这种精神用到我们的学习中去。

  二、说教法学法: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诵读法(学生自读自悟,读中体验、读中悟情)、表演法、迁移训练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入情入境,情境合一,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积累学生知识,丰富学生情感,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三、说教学程序:

  (一)扣中心,“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意思是说,只要抓住皮袄领子轻轻地顿一顿,所有的毛便会顺顺溜溜。这个“领”便是课文内容的重点。教学如果不掌握重点,就不能有真正的教学质量。本篇课文是篇典故,结尾处明确提出了“推敲”的含义“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文中多处写到了贾岛在“斟酌文字”,让学生仔细品读相关的句段,感悟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我在教学中就紧紧抓住了“斟酌文字”这个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一纲而百目张。

  (二)抓“斟酌”,读中感悟,以读促思

  我注重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紧抓“斟酌”,通过读书去感悟课文内容。读书伊始,我就让学生明确自学要求“仔细默读课文,画出能反映贾岛在‘斟酌文字’的句子,圈出重点字词,写写你的感受。”这样既明确了思考的方向,又激发了阅读的兴趣。教师不以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没有繁琐的分析和抽象的说教,而是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有的放矢的自读中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适时点拨启发,引导学生认真斟酌推敲文中的词句,从语言文字中感悟贾岛创作态度的认真专注,懂得“推敲”的真正含义

  以下是我的课前预设:

  ◆第二自然段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创作折灵感来自于生活的体验。

  ◆第三自然段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贾岛创作的认真与专注,同时体会通过街上行人的描写,衬托贾岛改诗入迷的情态。

  ◆第四自然段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比比划划”、“不知不觉”、“闯进”等词语,感悟贾岛创作的态度极为认真。

  ◆韩愈建议把“推”改用“敲”的内容,以读代讲,弄清几点理由即可,教师适当点拨为什么用“敲”读着响亮。

  以上内容为精读内容,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朗读训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拥有学习和发展的自由。因此,老师必须把阅读的自由、学习的.快乐还给学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个性的发展。学生按“阅读要求”充分、自主地读课文,自读自悟,有目的地、个性化地搜寻感悟点、筛选信息点。然后,让学生围绕要求,读读议议,交流阅读感受。老师引导学生对交流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进行梳理、概括,并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三)练复述,培养语感

  语文学习应呼唤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积累,材料的积淀,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对于课内而言,讲故事(复述课文)是积累的一种有效方式。为方便学生复述,教学中我将和学生共同总结出复述提纲:

  (1)留诗赠友(2)苦思入城(3)冲撞大驾(4)选用“敲”字。

  (四)欣赏“推敲”之妙

  指生讲述王安石的改字故事,欣赏“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推敲之妙。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有三:

  1、让学生欣赏推敲之“妙”,为学生精读课文,咬文嚼字提供范例。

  2、为学生学会推敲提供一些范式,降低推敲词句的难度。

  3、进一步激发学生尝试推敲的兴趣与动机,为下一环节的语言实践活动——实践“推敲”之法作好准备。

  (五)实践“推敲”之法

  叶圣陶老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的,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所以,在教学环节的最后,我将设计两处练习,课内一处,课外一处,让学生不仅通对文本的学习体会到推敲的涵义,更通过词句训练真正感受到推敲的乐趣,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内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学生对奇妙的化学世界更加的感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重点】

  分子的性质

  【难点】

  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到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我会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接下来进入我这节课的第三环节。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说课稿 篇7

  2、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教材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来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使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描述事物的位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与以前所学过的前后左右上下位置关系有一些区别,也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用。本节课并非单纯进行知识点的讲授,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体会和掌握知识,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辩认方向,建立东、南、西、北的方位观念,感知方向的相对性。

  2、认识在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并应用四个方位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能力目标:1、在指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条件下, 会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2、培养学生的方向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情感目标:以小动物迷路为线,教会学生辩

  认方向方法,用所学的知识帮助

  小动物回家。让学生学以致用的

  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

  神,建立自信。

  4、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能在给定一个方位的情况下辨认

  出其它三个方位。

  5、教学难点

  从实景中的方位感转移到纸面上的方位感。

  6、教学准备

  多媒体、校园平面图表等。

  二.说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小动物迷路的情景)

  问题:怎样才不会迷路呢?

  引入课题:东南西北

  (二) 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活动一 由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使体会到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根据指南针指针所指的方向来辨别南方。根据北斗七星来辨别北方等等。

  活动二 辨别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创设情景:今天我们坐在教室里,你能辨别教室的东南西北吗?

  问题1、你首先找到的是哪个方向,用的是什么方法?

  2、你是怎么根据这个方向辨别出另外的三个方向的?

  3、你知道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吗?

  ( 通过儿歌来帮助学生找到南北两个方向:早晨起来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创设游戏:让学生边示范边说一说。

  当你面向南方时你的前面是( ),后面( ),左面是( ),右面是( )。

  当你面向北方时你的前面是( ),后面( ),左面是 ( ),右面是( )。

  当你面向西方时你的前面是( ),后面( ),左面是( ),右面是( )。

  当你面向东方时你的.前面是( ),后面( ),左面是( ),右面是( )。

  活动三 辨别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课前,我带领学生进一步熟悉了校园,让学生说说校园中的学生以升旗台为中心,先确定操场四周的四个方向,再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物体补充完整。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手绘制学校地图,由于绘制的地图方向不一致,同学们难以根据地图找到要去的地方而产生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必须有统一的方向才使人们看的懂地图,不会混乱。在这一问题矛盾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观察、讨论,最后得出: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明白了地图的规定,再让学生根据这一规定对自己绘制的地图进行修改,实现了从实际方向向地图方向的迁移,注重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探究。

  升旗台

  第三个环节 前后呼应 学以致用

  帮助小动物回家

  我的家在苹果树的北面面。

  我的家在苹果树的西面面。

  我的家在苹果树的南面面。

  我的家在苹果树的东面。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问题: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继续搜集辨别方向的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等。在合理选用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注重让学生体验“从实景到纸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