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10-18 08:21: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锦集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锦集6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本课时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与人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

  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学习合作伙伴是高一学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三、教法分析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引入这节课时,我采用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曹冲称象”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将巨大的不可直接称重的大象“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重的石头。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将大的分解成小的,整体分解成部分。日常生活中,我们买米、买面,如何购买?家里盖房子,建筑高楼大厦,如何买石子、沙子呢?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论斤买米,论袋买面,石子、沙子等用吨计。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学生很自然会说米粒质量太小,不易称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称量。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可以采用“集合”的方法,将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称量的一袋米;即将小的集合成大的,将部分集合成整体。这样,由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情景,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概念的导出

  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滴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数。显然,我们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数,那怎么办呢?学生很容易就会联想起采用“集合”的观点,把大量的微观粒子看成一个整体,一个集合,数起来就会方便。老师趁机追问“选择数微观粒子集合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选择多少个微观粒子作为一个集合合适呢?”学生此时的学习兴趣已被调动上来,他们很想知道这一个集合到底是多大。

  学生在走进教室之前,并不是白纸一张,而是带着原来的知识经验来学习的。因此,这时老师提供了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化学方程式 C+O2=CO2,这个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学生非常清楚。

  C + O2 = CO2

  从微观粒子角度 一个碳原子 一个氧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从宏观质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气 44克二氧化碳

  同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相同,因此,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之间存在着联系。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老师提供一组数据,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 mc=1.993×10-23克,一个氧分子的质量m O2=5.316×10-23克。通过计算12克碳、32克氧气中含有的微粒数发现,二者含有的微粒数相同,该数值大约为6.02×1023。是不是其他物质也含有相同的微粒数呢?

  根据这组数据,同学们可以得出结论,一定质量的物质,所含有的微粒数是一个常数,其值约为6.02×1023。接着引入阿伏加德罗常数。继续设问,你如果去“数”微观粒子,你会选择多大的集合标准,理由是什么?

  通过课本及“资料卡片”栏目的阅读,回忆复习有关长度、时间等概念,对物质的量进行类比学习,进一步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特别强调国际上是以12克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作为标准的。

  (三)巩固应用

  学生已对物质的量有了基本的了解,接着返回大家熟悉的方程式

  C + O2 = CO2

  从微观粒子角度 一个碳原子 一个氧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扩大6.02×10倍 6.02×10个碳原子 6.02×10个氧分子 6.02×10个二氧化碳分子 23 23 23 23

  从物质的量角度 1mol碳原子 1mol氧分子 1mol二氧化碳分子 从宏观质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气 44克二氧化碳

  通过这个比较,把引入物质的量的意义很清晰地表达出来。接着,我趁热打铁设计了一组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的正误判断题,意在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总结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应用要点,熟悉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化关系,达到概念升华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丰富。

  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

  1、物质的量既表示一定物质的质量,又表示一定微粒的数量。

  2、1mol的苹果的说法是真的吗?

  3、1mol氧中一定含有6.02×1023 个O2 分子。

  4、1mol氧气中含有6.02×1023 个氧原子。

  5、0.5molNH3中含有1.5mol氢原子。

  6、1.204×1023H2中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4mol。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在应用物质的`量时,可能遇到的误区,例如:摩尔可不可以用来表示宏观物体,1摩尔氧表示氧原子还是氧分子等得以纠正,更加深化了对物质的量的及摩尔的理解。

  (四)拓展提高

  此时,让学生独立完成下图,并交流探讨所填图的含义。经过交流探讨,学生对物质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认识。物质的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定量认识物质组成的方式。例如,看到CO2这一化学式,就可以认识到:1molCO2含有1molC和2molO。

  同时,物质的量也为我们提供了定量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例如C+O2=CO2 ,我们可以认识到1molC和1mol O2 反应生成1mol CO2 ,从而进一步深化了物质的量的应用。

  (五)复习小结

  这时,我提出学习概念时常用的“3W”

  Why(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

  What(物质的量是什么)?

  How(物质的量如何应用)?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完成了对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小结。整个过程,学生自己用脑子去想,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他们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解答困惑,在合作中讨论完成了对物质的量的建构。

  (六)埋下伏笔

  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并为下节课摩尔质量做铺垫,我又精心设计了以下课后思考题:

  智力快车,谁能最快到达

  1、1.204×1023 个H2分子的物质的量是 mol?质量是 克? 微粒数( )氢原子 氧原子( )微粒数 6.02×10个水分子 23 1molH2O 物质的量( )H )O

  2、1mol O2 的质量是 克?

  3、49克硫酸的物质的量是 mol,含有 mol H,S原子的数目是 。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发现中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学生最终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后安排的习作《二十年后回故乡》,下面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二十年后回故乡》是一篇想象作文,是本组“月是故乡明”主题学习的延续,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美好的想象,正是基于对家乡的爱和关注。通过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在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

  二 、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如何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具体、清楚的表达出来,培养思维与表达的能力。

  2.通过创设情境、口语交际、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说的愿望,写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留意家乡现状,合理想象长大以后的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 、说教学重难点

  1、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2、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本组课文表达感情的方法,适当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

  四、说设计思路

  想象作文是要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合理想象,而不是胡编乱造,但又能不拘泥于生活。因为有这样的要求,小学生写起想象作文往往感到茫然,要么学生在想象作文中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要么是想象不合情理、不切实际的空想,要么一概神化,要么内容空洞、泛泛而谈,还有不知道这类作文的写法。想象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并非易事,尤其是岁月沧桑对小学生来说很难体会得到。所以,此篇作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是首要任务。本设计着重从此入手,运用多媒体、各种资料,丰富学生的表象,以“变化”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范例指导引领,让学生的想象更具体更生动,克服想象的空洞,泛泛而谈。促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展开想象,使学生言之有物;再以在板画中游历,想象以自己的行踪为线索,贯穿回家乡的所见所闻,以此表现家乡的变化,使学生言之有序;最后,指导文章多种开头及结尾的方法,使学生言之有情。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我是从这几方面进行设计的:(一)图片欣赏,感受“变化”(二)开拓思路 ,建构文源(三)集思广益,交流提高(四)回顾课文,领悟方法(五)开头结尾(六)范文指引 ,接下来我就从这几方面分别进行介绍。

  五 、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感受“变化”

  想象家乡的变化绝非易事,对小学生来说,世事变化,岁月沧桑并不容易体会,所以他们的想象可能就显得稚嫩,情感可能就显得肤浅,于是我就用变化去促成想象,以家乡的两组新旧风貌图,(大屏幕出示)配以适当的文字解说,让学生认真观察,感受变化,明白二十年的时间给家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以此来促使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开启学生想象的思路,为后面的习作做好铺垫。

  (二)开拓思路 ,建构文源

  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之后,大屏幕出示本次习作要求(大屏幕出示),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主题是二十年后回故乡,内容可以写家乡的变化、引起的回忆、见面的情景以及其他内容。要有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做到语句通顺,想象合理。

  (三)集思广益,交流提高

  学生明确了要求以后,就需要引导学生具体想象,我首先让学生考虑一下自己想写哪一方面,根据自己的选择结成几个小组,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以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最后在全班交流,同学之间通过提建议的方式进一步完善。

  如:写家乡变化的同学就希望从家乡的建筑、家乡的店铺、家乡的风景区、家乡的道路、家乡的特产、家乡的'小学、家乡的小吃等方面展开想象;写与亲人见面的情景就可以从家的变化、亲人的外貌、言行的变化、诉说家乡的变化、以及离别情等方面展开想象;写久别重逢的同学聚会就可以从回到家乡——与同学联络、聚会地点——与同学、老师见面、交流——主题活动——依依惜别等方面展开想象,这样通过集思广益,就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不至于写起来感到茫然,无话可写,为下面的习作奠定了基础。

  (四)回顾课文,领悟方法

  通过让学生回顾本组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 ,让学生在回忆与交流中得到启发和补充,使他们进一步明确作者的情感是通过具体的人、事、景、物来直接或间接的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的,因此我们要学以致用,我们在习作时也要尝试着运用这种表达情感的方法。

  (五)范文指引

  通过一篇描写家乡变化的范文,指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写得好在哪里?他抓住了什么来写,使文章的内容具体而生动?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示家乡的变化,深化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及表达的方法。

  (六)开头结尾

  俗话说,好的开头就成功了一半,于是我以老师到网上打算去投稿为切入点,启发学生应该用什么样的开头能够吸引读者,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可以以思乡的诗句开头,如“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一年的中秋,离家有二十个年头了,该回家乡看看了;可以以偶然听到的能引起思乡的歌曲开头如“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可以以打电话的形式开头如“喂,XXX,你忙什么呢,都二十年了,快回来吧。我去机场接你,不然,你恐怕要迷路了。”等等,让学生在交流和启发中互相补充,提供几种开头的写法。然后又引导学生说一说结尾可以怎样写,并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一些表达方式,使自己的习作更加具体生动。

  以上就是我对这篇习作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教,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背景:本节课内容是选自华中师大出版社《信息技术》高中第一册,是本学期的第七节课,前面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会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工具处理简单的信息,并且就在前节课还认识了计算机内的主要部件和他们的工作原理,本节主要介绍操作系统,通过引导,启发,讲授,让学习基本了解操作系统的作用,认识一些常见的操作系统(包括计算机上的和非计算机系统上的),介绍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重要概念和技巧,希望学生理解操作系用的基本思想并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我这里有个很新的想法,我认为这个课程不是计算机课,不能局限于计算机,要延伸到生活,大家都能看到现在的手机有操作系统,经过提示,能够意识到电视机,洗衣机也有操作系统,其实若将人当作计算机的部件,整个社会也像操作系统,****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什么是操作系统(计算机上的,非计算机上的);开拓学生眼界,认识几种常见的和另外一些非常见的操作系统;了解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基本工作原理。

  (2)技能目标:进一步提高在Internet上搜索和过滤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比分析操作系统优缺点,为选择和购买操作系统提供一些信息,进而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优缺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软件的重要性(对比人类思想的重要性);借鉴操作系统里面的某些概念和技巧,科学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小组的团结合作和竞争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组织能力。

  3、教学重点--操作系统的作用和一些实现方法;

  教学难点--将计算机知识联系生活,将计算机的一些科学的做法应用到学习和生活。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本节课涉及面很广,介绍性的知识比较多,教师在课堂上占用时间相对较多,主要是介绍,启发,联想,对比,采用演示法、讲解法、指导法,以任务驱动模式达到教学效果。同时,老师在教法中一定要引申出许多问题让学生思考。因为根据计算机发展很是科学,很多东西值得借鉴,要教会学生将一些科学的方法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如批处理-书包里带着一天要用的所有书,并行处理-坐公汽的时候听英语,中断-烧开水的时候看书,**,大家都在抱怨时间不够精力不够,是不是你的操作系统算法不是很优秀?)

  2、学法:本节课学生上机时间约占40%-50%,本人利用“小组制”,目的是考虑整个班级水平差异,分4小组,在每组中选出1-3名电脑较好学生负责这组学生的协调和调度;这样更能让学生当堂掌握知识,并且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学生更能发挥主体作用,老师负责组织教学、检查总体、指导个别等,这样调动课堂气氛,形成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热情和对电脑的兴趣,同时,考虑到学生层次的不同,布置了简单,中难,高难三种类型的任务,供学生实际使用。

  三、说媒体

  1、带投影的多媒体网络教室,PPT文件直观高效;

  2、建立学习型的网站,更容易体现互动。

  3、对象:高一学生、时间:40分钟

  四、教学思路和过程

  (一)介绍操作系统--时间4-5分--以课件形式--老师活动

  a、上节课讲的计算机部件,如何统一协调

  b、机器里面有WORD/QQ/IE,如何相互不影响还可以协同工作

  c、机器用的二进制,我们如何交流?

  d、装系统是什么意思?

  e、操作系统的功能

  (二)操作系统--时间3-4分--老师演示、学生观察

  a、计算机上DOS,WINDOWS,Linux等等

  b、手机PALM,WM,SYBIAN

  c、电子表,洗衣机上的操作系统

  d、人类社会的操作系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e、共性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时间15-20分,分层布置任务

  a、提示学生选择性的看我们学习网站上的知识;

  b、发挥小组作用(每组一个任务)

  ①操作系统的.作用?②为什么需要操作系统,③PC机上的其他的操作系统,④WINDOWS系列的优缺点,⑤其他设备上的操作系统

  c、让学生演示(充当小老师角色,每组一个代表1分钟)

  (四)总结并补充讲解--时间5-8分--

  a、对以上问题进行简单的总结;

  b、操作系统中的一些科学的管理方法:多道程序执行,批处理,分时,中断,树形目录等等,联系学习和生活。

  c、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的需求和条件不一样,

  d、我国操作系统的现状,祖国的发展;爱国主义的培养

  e、新型的开发是源代码的linux,

  (五)布置练习和预习--时间2分

  a、继续完善网站建设;

  b、每位同学回家之后,根据今天学习内容,联系学习和生活,提某一个方面的改进意见。

  c、能否不使用windows?windows的成功在哪里?

  d、下节课资源管理器,如何科学组织资源(主要是文件)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电学重要的基本定律,它将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电学物理量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它的学习还将关系到电功、电功率等更多、更深内容的学习和应用,所以欧姆定律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起关键桥梁的作用。

  电学内容是物理中考的主要考点,而欧姆定律又是电学中的重点和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2.知识结构

  (1)通过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推导出欧姆定律。

  (2)会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说学生

  整体情况: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及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 的能力,但对较复杂的问题不能主动探究,只能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其中,也有少部分学生思维较活跃,反应敏捷,能力较强。

  应对方法: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从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和要素上,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三.说目标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

  (2)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归纳得出欧姆定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曲折和乐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2.重、难点

  对于欧姆定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探究欧姆定律,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来处理多个量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熟练地使用各种仪器、仪表(电压表、电流、滑动变阻器),包括正确连接线路,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都有较大的作用,因此,欧姆定律及其探究过程是本节重点。

  对学生来说,这个实验电路比较复杂,测量的数据较多,又要控制变量,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所以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欧姆定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实验器材

  教学方法分析:控制变量法、实验导学、合作探究、归纳结论。

  教学仪器分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各种电阻丝、开关、导线、干电池。

  五. 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我们知道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那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跟电压、电阻一定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究竟存在怎样定量的关系呢?

  2.重难点突破

  A.实验电路的设计

  我们选择一电阻R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通过这个电阻的电流、电阻两端的电压以及电阻大小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需要用电压表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出流过电阻的`电流,同时,在电路中还要接入一个滑动变阻器,以方便调节测出多组数据,得到可靠、科学的规律、结论。

  实验电路图设计如下:

  B.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在用实验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时,须应用控制变量法,具体地说,就是。

  第一步,先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跟电压之间的变化关系。

  第二步,再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跟电阻之间的变化关系。

  最后,综合可得到三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C.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操作问题把握。

  按照以上控制变量法的思路,在第一步中先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实验操作过程中,只要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依次改变电压的大小,即可得出电流大小。操作过程思路清晰,操作简单。但在第二步中,当更换不同电阻时,电阻两端的电压表示数会发生改变,需要调节滑动变阻器来调回到原来的示数,以确保电压保持不变,但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隐蔽性较强,难度较大,不少学生会忽略这一步,而造成后面无法得出正确结论,因此,需要教师对有的小组作一点拨和提示,以越过这一障碍,为归纳出正确的结论铺平道路。

  3.欧姆定律的应用(规范的解题格式)

  在运用欧姆定律解一些简单计算题的时候,教师要先精选例题示范,将解题的过程与步骤作一分解,特别是将规范的解题步骤传授给学生,以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和标准模式。

  例:一盏照明电灯发光时的电流是0.11A,工作电压是220V,该电灯工作时灯丝的电阻为多少?

  分析:首先画电路图,并在图上标明相应的符号,明确已知量和所求量,然后,用欧姆定律。

  求解。

  解题步骤是:

  (1)画电路图

  (2)列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量。

  (3)求解

  格式为

  已知:U=36V, I=0.11A

  求R

  解:

  由欧姆定律I=U/R,可变形为R=U/I。代入数据,得R=220V/0.11A=20xx欧

  答:该电灯工作时灯丝的电阻为20xx欧。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普罗米修斯盗火》是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改编的。它浓缩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的主要情节,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颂扬了他富有同情心、勇敢机智、甘愿为人类受苦的伟大精神。

  这篇课文以“无火—盗火—受罚—获救”为主要线索。在具体叙述上,作者有意识地留下一些空白,如普罗米修斯把火种带到人间后人们的反映,这些空白的存在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资源,是一篇训练语言、发展思维的好课例。

  二、目标制定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课课文内容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2、品读重点词句,抓住教材留白,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和方法:以“自读—感悟—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英雄壮举,学习其不畏*暴、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在自主探究中反复感受文本语言,潜心研读、品词析句,感悟普罗米修斯的英雄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人物形象。

  三、学情分析

  这里主要谈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神话故事兴趣浓厚,尤其对神话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更是情有独钟。电视剧《西游记》中能“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三年级课文《哪吒闹海》中顽皮、可爱、为民着想的哪吒都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英雄。对这类

  课文的学习,学生热情高涨,主动参与,有较强的表达欲望。为此,在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感悟探究。

  四、教法学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预设的教法是:以读为主线,创设情境,整合图、文等各种资源,采用自主探究、朗读感悟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预设的学法是:以读促思,读中体验,合作互动,角色体验等,最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五、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学习、表达。

  学习新课文之前,我会照例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内容。

  2、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并自读课文初步解决问题。

  因为,预习最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预习,不仅为课堂学习做好了思想和知识上的准备,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一课时,我通过讲述神话故事引入课题,让学生带着“为什么盗火?结果怎样?”等问题自渎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并在一些重点词句处做好标记。

  然后,我重点指导读好本文中的人名、地名及长句子。(如:太阳神阿波罗、主神宙斯、奥林匹斯圣山、高加索山、希腊大英雄赫剌克勒斯;长句子:

  1、当太阳神阿波罗驾着太阳车……偷取了火种。

  2、宙斯派天神用沉重的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让他经受烈日暴雨的折磨)帮助学生通过初读关。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为了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我引导他们联系日常生活,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火”。设想地球上没有火种时,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从而过渡到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学生朗读、体会没有火的巨大痛苦。

  第二课时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精读感悟,入境体会。为此,我设计了四大版块,它们分别是:

  一、一点突破、理解“盗”的意义;

  二、角色置换,体验“盗”的过程;

  三、自主研读,感受“盗”的后果;

  四、情感升华,品悟“盗”的精神。

  第一版块:一点突破,理解“盗”的意义。

  先动态显示“盗”字,让学生理解字意。学生可能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偷取、盗取”。教师追问,它与“某某家庭被盗”的“盗”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需要孩子静下心来走进文本,只有解读文本才能全面理解。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互相讨论交流,屏幕相机出示:

  1、普罗米修斯是个勇敢而极富同情心的神,他看到人类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决心为人们盗取天火。第一句话通过抓住“极富同情心”、“决心”等词的理解,让孩子初步明白普罗米修斯是为了解除人类生活的困苦而去行盗。

  2、第二句“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理解这句,结合复习第一自然段,对比思考“有火时代”、“无火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的改变,体会他的这种举动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英雄行为,引发孩子对英雄的尊敬。

  这样设计,学生能理解两种“盗”的不同意义。

  第二版块:角色置换,体验“盗”的过程。

  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表演,体验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过程。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这样设计是源于新课程的理念,即“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读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表演,再现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情景,在评价中体会(躲在)、(悄悄)、(插进)、(偷取)等词,进一步理解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勇敢、机智的神。

  “普罗米修斯真是既勇敢又机智,现在他带着火种小心翼翼来到人间”,在教师的叙述中,“普罗米修斯”手举火种来到学生中间。师生采访“普罗米修斯”:为什么用手捂着火?结合理解“小心翼翼”,体会火种带到人间的艰辛。随后让学生与“普罗米修斯”进行对话,并尽情表现自己看到火种后的好奇与欣喜。

  这样设计,既填补了文本的空白,又促使学生形象理解了“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因此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习,不失为深刻理解文本内容的有效途径。

  第三版块:自主研读,感受“盗”的后果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指导不得力,学生的活动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难以实现。”因此教师要提出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学习要求。

  在学生沉浸在得到火种之后的兴奋中时,教师话锋一转:“盗火的行为一旦被发现,普罗米修斯会受到怎样的惩罚?”

  接着出示自读要求:

  1、普罗米修斯受到怎样的惩罚?划出重点词和印象深的句子,并想想从中体会到什么?

  2、普罗米修斯该不该受罚?为什么?并在小组交流。

  教师留给学生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要学生读中感悟,让读成为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在此基础上,师生再次走进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引导想象:当宙斯大发雷霆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当普罗米修斯经受折磨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的发挥,体会人物情感。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语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细心体会重点句。如“宙斯派天神用沉重的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让他经受烈日暴雨的折磨。”

  如此反复体验,对文本的解读越多,对人物形象的领悟越深。

  第四版块:情感升华,品悟“盗”的精神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课堂上师生之间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纽带。这一环节,我这样叙述:面对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普罗米修斯后悔了吗?动摇了吗?屈服了吗?引导学生体验普罗米修斯的心理。进而重点品读“普罗米修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甘愿为人类而受苦。”

  抓住“不、也不、甘愿”等,悟出普罗米修斯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精神。

  最后,通过引读下文,让学生知道这种精神不仅感动了人类,也感动了希腊大英雄赫剌克勒斯,他不远千里前来解救,使普罗米修斯获得自由。

  学文至此,学生对普罗米修斯的精神、品质有了深刻认识,教师相机出示:“普罗米修斯是一个的神。”这样从部分又回到整体,体现了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理念。

  紧接着我会推荐课前收集的一首诗,供学生赏读。

  是谁?让漫漫黑夜跳跃希望的火苗?

  是谁?让蛮荒时代沐浴文明的曙光?

  是谁?甘愿触犯天条也要救人类于水火?

  是谁?身受酷刑却无怨无悔?

  啊!巨人,是你给人类带来火种,

  送来光和热,

  送来人类新的纪元!

  尽管上天和你蓄意为敌---

  高山险峻、铁链加身,

  烈日如火、暴雨如注......

  但沉重的铁链只能锁住你的躯体,

  却怎能锁住那颗坦荡无私的心!

  难道是仅仅物质的火种吗?

  不,你给予我们的,

  是声声不息的精神火种!

  勇敢、坚强、博爱、无私,

  这就是你---普罗米修斯!

  我设计的作业是:

  1、“小练笔”: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第一项作业是机动作业,如果课堂有时间即在课堂完成。)

  2、“好书速递”:推荐阅读《古希腊神话》和《燧人氏钻木取火》两本书。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发言,相机进行如下板书:

  19普罗米修斯盗火

  富有同情心

  勇敢、机智

  不畏*暴、坚强不屈

  这样简洁、明了,突出了人物的特点。

  尊敬的各位评委,一篇优秀文章,总有那种动一发而牵全身的点。抓住这些“点”同时拓展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把握。回顾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我紧扣“盗”这一点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探究的内核,它力求体现这三点:

  1、在文本理解方面,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整体感悟、探究的牵引力。

  2、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形成一个教学版块的支撑力。

  3、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

  六、教学预测

  1、教学内容是富有弹性的,既要用好预设的教学资源,又要关注文中动态生成的资源。如学生体验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过程,可能对“躲、悄悄”等词的表演不到位,而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理解人物的特点。我会及时点拨,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2、无论是哪种教学方式,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因“材”施教。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角度来看,我将尽量简化头绪,给学生留出更多思考的时间,从而提升师生对话的质量,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价值的收获。

说课稿 篇6

  众所周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1996年,我校参加了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的研究,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两年来,对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为教育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开创了语文课堂新局面。

  今天,我要说的是一堂典型的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阅读教学的课例。

  一、说教材

  《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从教材内容看,本文有三大特点:

  1.结构严谨。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抒发了赞美和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中间2、3、4三段对北京的景物展开了具体的描写,并且都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选择精炼。

  课文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本课课文语言清新、简洁、浅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

  《北京》一课是第五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第七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要注意写了哪几个方位,每个方位都写了什么。”而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就是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伪建筑。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课文第二自然段,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并且使学生通过本段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

  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难点为: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二、说教学目标

  《北京》—课的总教学目标是: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23个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妙写课文中带顿号的句子,认识顿号。

  3、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5、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课时安排是两课时。

  第一课时:感知全文,讲读课文1、2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3至5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总结全文。

  根据教材特点,单元目标及课时安排,我制定了《北京》第一教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建军星露生字,掌握—个多音字“都”,理解,12个新词的意思。

  2.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操作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1、2两段。

  2、能按方位顺序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情感目标: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有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出独特的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效果是酚明显的。根据我以往的教学实践,把多媒体计算机合理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至少可以在以下四方面发挥辅助作用,而且是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所不能替代和超越的:

  1.辅助掌握生字;

  2.辅助掌握词语;

  3.辅助阅读课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计算机多种优越功能,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学,力争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学得有收获。那么,把多媒体计算机运用于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如何遵循教学原则、教学规律,发挥其优越功能和辅助作用呢?

  下面我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谈一谈。

  四、说教程

  (一)借助C A I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一边看大屏幕,一边放录音,同时出示课题,开门见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对北京有哪些了解?”由此,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特有的声像效果,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简单的说话训练,活跃课堂气氛,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借助C A I创设情景,感知全文。

  “同学们,大家想去美丽的北京城走一走、看一看吗?”通过简单的导语,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声三者结合的全文朗读,多层面、多角度地来感知全文,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去北京参观—样。借此既让学生感知了全文,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

  然后,在预习的基础上,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同时让学生提出预习字、词时出现的问题,请计算机帮助解决。

  (三)借助CA I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本段的教学是落实本堂课重点教学目标的载体,也是落实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的载体。

  下面我就重点来讲讲这一段的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演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朗读。通过演示使学生对本段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感知。

  接着,运用课件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三个导读提示,是紧扣课文内容,针对课文阅读训练重点提出的,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在导读的过程中,如教学需要,计算机还可以提示正确的答案。比如在讨论第2题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井说一说天安门广场上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然后用鼠标点击出答案,给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帮助学生判断、矫正自己思考结果的失误。

  如果学生对某一建筑不是十分的了解,想作出进一步的认识,那么也可用鼠标点击、热击,找开视窗,从图片中了解建筑物的外形,从文字介绍了解建筑物的特征,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导读、议论完之后,请学生动笔完成课堂练习第5题,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样,通过CA I课件的导读、演示、帮助、引导学生来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课文,明确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及其各自的位置,再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地巩固、深化、突出了教学重点。

  接下来,出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北面天安门城楼的一段话。请学生找出这段话中表示方位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初步明确城楼、小河、石桥、华表四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请学生通过CA I课件,动手来放;放城楼、石桥、小河、华表的位置,并逐步要求一边操作,一边介绍,按方位的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城楼的景物。

  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这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来辅助,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并让学生的手、脑、眼、口都动起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难点。在介绍“北面天安门城楼”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深入,让学生结合广场南面、西面、东面及中央的建筑物再来具体地介绍一下。这既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本堂课的难点。

  但是,在前面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十分扎实的铺垫:其一,是讨论三个导读题,完成课堂作业第5题;其二,是按方位顺序介绍“北面天安门城楼”的说话训练。所以在此,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了。相信学生有这一个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当一个出色的小导游。在学生争先恐后、兴致勃勃的介绍中使本堂课达到高潮。

  最后,运用课件辅助朗读的功能,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

  以上是本课的重头戏,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成功地驾驭多媒体计算机,合理地运用CA I课件,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借助CA I优化练习,达成目标。

  这个练习是针对本课重点设计的,它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它来帮助教师完成课堂中反馈这—个重要环节,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获取反馈信息,并能及时矫正错误,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进一步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以上说教学过程部分都是配合多媒体计算机课件演示进行的)

  综上所述,大家不难发现,多媒体计算机所能提供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它使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口说、手脑并用,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大家也不难发现,把多媒体计算机引入课堂,无疑是教师学的“利器”,具有十分明显的辅助作用和十分巨大的潜力。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开创语文教学新局面,这将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最新推荐